首页 > 西陆军史 > 正文

揭秘圆明园:清帝起居理政游憩之地,年年改建

对于这种变化,《圆明园内工则例》虽有记载,但仅靠文字难以了解其真正面貌;《圆明园四十景》只反映了1744年(乾隆九年)前后的景观,无法反映变迁的过程;样式房图档虽含有较丰富的改建信息,却有相当一部分未标明年代和所绘景区的名称。

为了摸清、理顺这些变迁,郭黛姮团队采用“总体史”的理念,从历史、人文、建筑技术、园林种植等各个方面深入挖掘史料,重新发掘圆明园的造园特点。

“圆明园的营造史贯穿了它自身历史的始终。它的丰富内涵不仅是横向地比较而言,还纵向地体现在自身的变化之中。”郭黛姮所说的这种“时移景异”,在某些景区尤为频繁。

圆明园四十景之一的“杏花春馆”,就经历了从一开始的田圃、村舍到后来添加规整殿宇庭院的变化。

从事圆明园变迁史研究的贺艳告诉记者,始建于康熙年间的“杏花春馆”,前身为赐园时期十二景中的“菜圃”,当时景区一派田野村落景象。到了乾隆初期,这里兴建了土地庙、六方亭、小城关,并改称“杏花春馆”。

更大的变化发生在乾隆二十年——改建“矮屋”为规整院落,增添春雨轩、涧壑余清、镜水斋等建筑。以往的野田村舍“杏花村”成了一处疏密有致的小园林,更名为“春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