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科技 > 正文

中国引进苏-30后发生了什么?堪称筚路蓝缕

2000年12月20日,首批10架苏-30MKK(下文简称苏-30)从俄罗斯共青城飞机制造厂起飞,交付空3师。这是该部在首装米格-21、苏-27之后,第三次在全军范围内首先换装划时代的歼击机。尽管如今随着更多资料的解密,我们已经了解到苏-30在技术上是一款基本利用现有机型技术攒出来的“短平快”产物,例如其对地火控系统相当于苏-24M,空空火控系统相比苏-27也只是进行了小幅升级。

但在那个年代,哪怕是这种提升,对我军来说都是从无到有、前所未有的。不说老生常谈的精确对地打击能力了,连苏-30在座舱多功能显示器上(这种初级的“玻璃化”在当时也是独一份儿的)显示的“GLONASS+GPS双星校正定位导航”,都是此前从未见识过的高科技。当然这也产生了我军此前从来没有想到过的问题——比如专门为苏-30修建的机棚,往往导致飞机在地面准备时收不到卫星信号,需要在滑出后导航系统才能正常工作。

卫星导航系统的检查与使用,只是苏-30对各换装部队提出的保障要求中非常微小的一项。无论是改装归国后的鏖兵台海、砺剑大漠,还是近年来的绕台护航、战巡南沙,我军苏-30部队能够20年来如一日地投入高强度的战备训练,长期作为空军三代机机队中任务最为繁重的机型承担一线大项任务,与保障能力密不可分。

就在首批苏-30归建后的同一周,军委首长出席了在空军司令部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上,各方针对首批苏-27大修工作论证和首批苏-30形成战斗力的“两成两力”工作进行了重要部署,军委首长特别指出,“能不能按时拿到新装备,是军委的事;能不能保障好新装备、按时形成战斗力,是空军的事”。

2001年1月9日,苏-30完成归建列装人民空军20天后的首次飞行——俗称“开飞”;同年6月,苏-30就开始担负昼夜间战斗值班任务(挂载RVV-AE和R-73各两枚),这不仅标志着人民空军进入了“主动弹”时代,也意味着他们正逐步赶超当初上级规定的战斗力形成时间表:随着2001年年底全部新机转场满编,该部于2002年3月完成飞行员改装训练,比目标提前了9个月之多。

飞行员进入状态如此之快,保障力量也要快马加鞭。进入2002年之后,随着苏-30部队战斗使用培训和各型制导弹药检验性靶试的展开,不仅空勤人员对苏-30的航电和武器系统、特别是此前未接触过的对地部分有了更直观的了解掌握,地勤人员也通过地面检测和实际挂/加载训练,积累了对苏-30的航电武器战时快速检测及保障的经验。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