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每日热点 > 正文

敦煌沙漠防护林被毁 为什么呀?

据介绍,阳关林场原有高大乔木枯枝落叶腐殖后,有机质多年聚集,促进了细沙成土,改变了沙地性质,使得流沙趋向固定。而在当地种植葡萄,枝干需埋土防寒,秋冬埋土、春季出土要进行两次土壤大翻动,人力作用使得地表沙质疏松,形成流动沙土。从当年11月到翌年4月,葡萄园地表土裸露时间长达半年,而冬春季节大风天气频繁,不仅人为制造了大面积沙尘源,还加剧了林地土壤风蚀。

令人忧虑之处还在于,为了满足葡萄生长对荒漠土的需要,大量取自沙漠的沙子被运至葡萄园,人为增加了林场沙漠化程度。敦煌当地有“寸草遮丈风,流沙滚不动”的谚语,而葡萄种植需要不断进行除草,如今阳关林场腹地已难觅草被。

本报记者在阳关林场看到,被砍伐的林地多数已完成起垄和整架投入葡萄生产,放眼望去,土黄色的葡萄垄连绵相接,看不到尽头。冬天,种植户已将葡萄枝干埋在土里防寒,目力所及大片林地树稀草绝,隐性沙地开始变成显性沙地,整个林场垄沟延绵起伏,细黄的垄沙随风起舞,近似平缓的沙漠地带,看上去蔚为壮观却感觉苍凉,赫然一片“绿色荒漠”。

成片葡萄园取代多年营造成的网带片交错、乔灌草结合防风固沙体系,阳关林场林带整体防护功能几近于无。有职工对记者说,刀锋锯齿毁掉大片生态林,葡萄园面积一年比一年大,被驯服多年的风沙也一年比一年多,“一场大风刮过,院子里落满一层沙子”,如此下去,阳关林场及附近耕地农舍总有一天会被沙漠掩埋。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司建华对本报记者表示,阳关林场的主要功能是防沙固沙,大面积种植葡萄过度消耗水资源,不仅起不到防沙固沙作用,还会导致区域生态功能不断衰退,加剧沙漠化风险。公益林“身份”遭刻意淡化

本报记者调查获知,阳关林场近十几年来砍伐的上万亩防护林,属于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大型防风固沙的公益林。

来自阳关林场的资料显示,2007年,林业部门界定阳关林场国家公益林面积0.5541万亩,地方公益林面积0.55万亩。2017年,阳关林场办公楼还挂有“敦煌市国家重点公益林国营阳关林场管护站”的牌子。

而敦煌市天然林野生动物管护站站长罗有强对记者作出另一种解释:目前阳关林场并不属于国家公益林范畴,2004年林业部门曾将该林场5000亩乔木林定位国家重点公益林,2013年调整为地方公益林。“目前阳关林场1万多亩林木都属地方公益林,正在重新申报国家公益林。”

《甘肃省公益林管护办法》规定,县级林业主管部门和公益林管护责任单位负责设立公益林标牌,标明公益林的地点、四至范围、面积、权属、管护责任人,保护管理责任和要求、监管单位、监督举报电话等内容。由此可见,无论是国家公益林还是地方公益林都需要立碑保护。

1月份,记者找遍阳关林场,都没发现一处与公益林有关的标识牌、标志桩等。林场职工对记者说,此前林场内明显位置设有不少标识牌,与公益林有关的情况一目了然,自成片毁林种植葡萄以来,这些标识陆续被砸被毁,现在看来就是刻意让人忘记这里是轻易动不得的公益林。毁灭性砍伐问题一再被掩盖

《经济参考报》记者获得两张由权威部门制作的卫星遥感影像图片,一张为2000年阳关林场林地原貌图,显示其防护林面积约为2万亩;另一张为2017年阳关林场地类分布示意图,显示林地面积只有5000亩,葡萄种植面积则达万亩以上。

记者现场勘察测量结果也初步证实,今年1月,阳关林场葡萄园面积约为1.3万亩,防护林面积不足5000亩。

曾有敦煌市领导私下表示,阳关林场大面积防护林被砍伐种葡萄,市里确实没有管护好,感到很心痛。而林场管理者和当地相关部门官员却声称砍伐行为合法,不存在乱砍滥伐问题。

2017年3月,酒泉市林业局《关于媒体反映敦煌市阳关林场范围内毁林开荒调查情况的报告》称,“阳关林场砍伐的树木都是已经枯死的残次林木,按程序办理了采伐证。目前经过逐年改造后的新植树木生长旺盛,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受到了林场种植户和各界人士的广泛好评”。

敦煌市自然资源局局长马东洋对记者表示,阳关林场实施的是残次林改造,得到了批准,阳关林场在残次林改造中,不存在破坏防护林种葡萄的情况。

阳关林场经营部部长刘汉江对记者说,近十几年来没有大面积林地砍伐,林场葡萄园面积没有增加,一直是2000年以前累计形成的3200多亩。记者追问林场原有2万亩防护林现在剩多少,刘汉江承认:“应该还有7000亩林地。”

阳关林场场长魏海东也对记者坚称,林场现有1.3万亩防护林,葡萄面积为3704亩,从2006年至今没有变化,无新增葡萄园。

原国家林业局的多份文件都明确要求,禁止将国家级公益林改造为商品林,改造不得全面伐除灌木,不得全面整地,严禁采用引起土地沙化的一切整地方法和生产行为;极干旱造林区造林绿化须选择耗水量小、抗旱性强的树种。此外,《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防风固沙林主要适宜树种表”中,并未列入葡萄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