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国家卫健委在北京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介绍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的进展和经验做法情况。
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口家庭司副司长杨金瑞分析,我国出生人口下降是多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包括育龄妇女规模下降、婚育观念的变化、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偏高以及新冠疫情的影响。
杨金瑞介绍,育龄妇女特别是生育旺盛期育龄妇女规模下降。
“十三五”时期20-34岁生育旺盛期妇女年均减少340万,2021年相比2020年减少了473万。
这是带动出生人口数量下降的重要因素。
“二是年轻人的婚姻观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杨金瑞表示,当前,90后、00后作为新的婚育主体,绝大部分成长和工作在城镇,受教育年限更长,面临的就业竞争压力更大,婚育推迟现象十分突出。
婚姻推迟增加了女性终身不婚的可能性,进一步抑制了生育水平。
同时,生育意愿持续走低,育龄妇女平均打算生育子女数,2017年调查为1.76个,2019年调查为1.73个,2021年调查降到1.64个。
杨金瑞表示,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偏高加重了生育顾虑。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住房、教育、就业等多重因素影响下的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居高不下,加大了年轻人生育顾虑。
相关配套支持政策不太衔接,托育等公共服务不太健全,让许多年轻人在生育问题上犹豫不决、望而却步。
此外,新冠肺炎疫情也对部分群众婚育安排产生一定影响。
2022-05-26 16:05:50
2022-05-26 17:16:30
2022-05-26 16:31:33
2022-05-26 15:14:13
2022-05-26 10:54:32
2022-05-26 14:44:13
2022-05-26 11:47:15
2022-05-26 11:15:44
2022-05-25 16:55:54
2022-05-25 16:06:52
2022-05-25 16:27:59
2022-05-25 14:55:01
2022-05-25 14:32:50
2022-05-25 11:29:30
2022-05-25 11:44:05
2022-05-25 11:01:56
2022-05-24 17:05:49
2022-05-24 16:24:00
2022-05-24 16:10:31
2022-05-24 15:27:33
2022-05-24 14:36:49
2022-05-24 11:11:20
2022-05-24 11:43:14
2022-05-24 10:57:16
2022-05-23 16:3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