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西陆国际 > 正文

印度相当于中国哪一年?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大家应该都知道印度有22种官方语言、一百多种不同民族,拥有世界上几乎所有的主要宗教,在纵向上还有大量的种姓阶级。亏得西方媒体的政治宣传,印度这个国家早些年被欧美给忽悠瘸了——自认为仗着“无比优越”的民主制度,印度的各种社会问题早晚都能通过制度来解决。

可最近这几年突然发现不对劲了,怎么隔壁整天被西方媒体埋汰要崩溃的中国不但没崩溃,反而把自己甩下老远?眼瞅着跟中国的差距越来越大,民主制度的“无比优越性”居然一点都没发挥出来,这就让他们很受刺激,因而痛定思痛,开始认真琢磨自己究竟哪里出问题了。

从莫迪政府这两届的执政来看,可以明显得出印度中央政府的一些人已经清醒认识到了“散装”形态的巨大障碍,开始不遗余力的寻求改变。自莫迪上台之后,印度铆足了劲儿想要发展制造业,以工业强国。如今发展制造业差不多是印度的基本国策,印度政府的大部分动作都是为这个目标服务的。

在不少人看来,印度想搞工业化,有中国建成“世界工厂”的经验在前面摆着,“开卷考试”,抄就完事了。可机会成本这东西,并不是恒定的,发展制造业这个事需要时间积累,绝非一朝一夕能成,“弯道超车”仅限于某些领域,起步得越晚,成功的机会就越小。中国发展制造业的时候,中低端轻工业、重工业领域都有很大的市场空间,新兴市场本身是跟我们中国的这些产业一起成长起来的;

但印度面临的问题要比中国当年严峻得多,如今市场已趋饱和,产业已趋成熟,它不得不以自己初级的体系面对非常高级的对手,而印度又心高气傲得很,不太愿意捡剩饭吃。

因此,中国建成“世界工厂”的经验对印度而言,有用的少、没用的多。印度的社会土壤和国际形势跟咱们当时完全不同,莫迪想抄答案却发现大家做的不是同一套题。

咱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是“劳动最光荣”,到了印度发现这边是反的——不用劳动最光荣。这是因为千百年来印度人的高低贵贱是按照种姓来划分的,而种姓的实质是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