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动态 > 正文

开国大将粟裕挨整内幕:陈士渠称因为得罪此人

粟裕大将戎装照

蛇山南麓,大东门立交桥下车流如织。仅少数老武昌人知道,此处曾坐落着老武昌9大城门之一的宾阳门。

1927年5月末的一天,10米高的宾阳门城楼下,叶挺领导的国民革命军第11军第24师教导大队正在招募学员。一个年仅20岁的湖南籍小伙出现,在报名簿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粟裕。

来到宾阳门之前,粟裕是怀揣革命理想、遭受反动军警迫害的进步学生,离开宾阳门之后,他成长为意志坚定的革命战士,一生中6次负伤,在黄桥战役、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战役中均立下赫赫战功,最终成为共和国开国大将。

钻下水道逃亡武昌

1925年春天,18岁的粟裕考入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在校内积极参加中共领导的学生运动,并加入了共青团。

1927年5月,“四·一二”政变后不久,粟裕参加了常德各界声讨蒋介石的活动,被当局通缉。反动军警派出两个营将“二师”团团围住,粟裕和一些同学悄悄从校内下水道撤离到了常德城外,挤上了开往当时中共中央所在地武昌的火车。

他们一到武昌就接上了组织关系,知道党在叶挺领导的24师设立了一个教导大队。5月末,粟裕来到设在宾阳门的招募处,办好入学手续,进入教导大队。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民国史专家袁继成介绍,教导大队当时驻扎在武昌左旗(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首义校区一带),专门收容两湖地区被迫害的青年学生和工人,学员有1000多名。

在教导队接受军事训练

教导大队的很多学员,革命热情虽高,但缺乏革命斗争的实际经验。为了尽快把他们打造成掌握武装的革命军人,与一般军队“三操”不同,教导大队实行“四操”:早晨一次跑步,上、下午各一次军事课目操练,黄昏一次军事体操。

每天清晨起床号一响,迎接学员们的便是例行的10公里长跑,到达终点时按先后次序站队,最后一名站在队尾。军事训练中,一个动作不符合要求,就要重做十几次,直到完全合格了才做下一个,有时一个排以至一个连都重复做一个动作,直到全排、全连整齐划一为止。

初夏的武昌烈日炎炎,为培养学员吃苦耐劳的精神,教官时常特意命令学员们脱下帽子,承受曝晒;长官训话,大家肃静立正,连虫子叮咬都不准动;食堂的饭菜里经常故意掺杂谷粒、沙子,时间规定5分钟,谁也顾不上细嚼慢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