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西陆频道 > 正文

香港启动大规模填海造地 严峻的住房现实

  陈茂波强调,填海技术目前可做到发展和环保并重,例如这次东涌采用非浚挖方法(避免挖动海床,将淤泥倾倒至其他地方),会减少因淤泥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而这次工程也会重塑由红树林、生态砖等组成的“生态海岸线”。

  “黄金年代”遭遇环保压力

  香港山多平地少,香港政府自开埠以来就多次进行填海工程,首次的填海工程是于1852年展开的《文咸填海计划》,位置在上环文咸东街一带,目的是增加上环的发展面积,兴建政府部门及港口设施。此后香港政府进行了一系列填海工程。上世纪90年代可以说是香港填海的黄金年代。上世纪90年代初期,香港政府在港口及机场发展策略中提出多个填海建议,在中环、湾仔、九龙湾、昂船洲等进行填海。

  时至今日,香港很多繁华的地区都是依靠填海而取得的土地,其中包括德辅道以北的中环、湾仔、铜锣湾、尖沙咀东、启德机场、港澳码头、九龙湾等。数据显示,至2013年,香港从填海工程获得的土地面积逾67平方公里,占香港土地总面积约7%。在填海土地上容纳了27%的香港人口及70%的商业活动。

  填海为香港提供了很多好处,多年来几乎无人反对。但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中期后,由于部分环境保护人士的倡议,填海在香港社会遇到的阻力越来越大。2003年,有环保人士在香港终审法院推翻《湾仔填海计划》,从此直接影响到香港的未来规划,多个基础建设项目及多份长远计划被迫中止或重新检讨。据香港地政总署数据显示,从2000年开始,香港填海土地增长速度缓慢,当时累计填海面积仅为62。6平方公里;再到2010年的10年间,全港填海面积也只增加不到6平方公里,至68。3平方公里;而到2015年,只增长到69。5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