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 强-6强击机

强-6强击机

强-6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的一种支援型战斗轰炸机(强击机),中华人民共和国研制的第一款可变后掠翼战机,主要仿制对象为前苏联米高扬设计局研制的米格-23,由中国南昌飞机制造厂(洪都航空前身)研制,总设计师为陆孝彭,但此项目于20世纪80年代终止。

强-6强击机介绍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强-6的研发之前,中华人民共和国用一批武器装备从埃及换了一批米格-23MC,并对其可变后掠翼机构进行了研究,中国唯一具有强击机制造经验的南昌飞机制造厂(洪都航空),在强-5总设计师陆孝彭的坚持下,决定在米格-23MC的基础上,发展一种单发单座超音速强击机作为强-5和歼-6的共同后续机,并命名为强-6。强-6计划选用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种可量产的涡扇发动机——涡扇-6(WS-6)。在具体的研制目标上看,该机最大武器载荷4500千克,作战半径900千米。设计性能优于米格-23。

1979年2月根据三机部的要求,南昌飞机制造厂设计师陆孝彭提出了强-6总体设计方案。

从南飞提出的设计指标上看该机的性能十分理想,再加上还采用可变后掠翼方案,而且已经大体成型了。该机所选用的WS-6发动机(该发动机及其多种改型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代末期酝酿的一系列新机型的主要动力)也于1980年10月达到了性能设计指标,所以三机部最终决定采用南昌飞机制造厂的强6方案。

强-6强击机机型概况

气动布局: 强6是在米格-23MC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同样采用了悬臂式上单翼结构的可变后掠翼的布局,这种结构阻力小,稳定性好,适合于飞机的高速突防,并为对地攻击武器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发射平台。 虽然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就已经展开了对可变后掠翼技术的研究,并从获得的F-111和米格-23上得到了直接的学习机会,但在强6研发之前,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工业系统的可变后掠翼技术还一直没有达到真正装机实用的水平。

采用可变后掠翼技术的飞机的一个共同的缺点是机动性不好。由于空军当时提出新型机要具有一定的对空作战能力,于是强-6改为采用机腹进气,以适应飞机大仰角飞行时的进气量问题。

从外形上看,强-6结合了F-16和米格-23。它的采用上单变后翼布局的主翼,还有垂尾和平尾类似于米格-23,进气方式则采用了与F-16类似的机腹进气方式。在具体的性能指标上,该机最大武器载荷4500千克,作战半径900千米。除了强大的对地攻击能力外,其空战性能优于米格-23。

飞控系统: 强-6在国内没有任何先例的情况下,采用当时先进的电传飞控。研制人员以从国外获得的相关技术为基础,采用反向编译的方式,开发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代战机电传操纵系统。

该电传操纵系统主要由信号转换装置、飞行控制计算机、电缆和动作装置组成。这种操纵系统能将飞行员发出的操纵信号,经过变换器变成电信号,再通过电缆直接传输到自主式舵机。该系统的优点是结构简单、体积小、重量轻、易于安装、改善了飞机操纵品质、提高了操纵系统的可靠性并减轻了飞行员的工作负担。

发动机: 强-6选用涡扇-6(WS-6)航空发动机,该机最大军用推力为71千牛,最大加力推力为122千牛,推重比为5.93。1983年,中国又在该发动机的基础上研制了WS-6G型发动机,加力推力达到138千牛,推重比达到7。 从指标上看,这已经和美俄空军当时的主力发动机F100(用于F-15)和AF—31(用于苏-27系列战机)处于同一水平线。

WS-6涡扇发动机结构

结构形式:双转子加力式

推力范围:加力:12220~13830daN;加力:12220~13830daN

现状:完成飞行前规定试车后,停止研制

产量:截至1983年,共生产10台试验机

航电设备: 强-6的机载电子设备选用的是仿制和改进自米格-23BN上的相关设备,主要包括有:改进自米格-23装备的“高空云雀的新型雷达、激光测距仪、瞄-6型瞄准具、雷达告警系统以及通信电台、无线电高度表、无线电罗盘、近距导航和着陆系统等。其中,具备对地功能的雷达和瞄准具,使强-6能够执行对敌攻击任务。

但是,该系统和仿制的其他苏联电子设备一样,大多采用电子管和晶体管混合元件,导致设备体积、重量大,相比同期的西方产品显得落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