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 乌斯浑河边战斗

乌斯浑河边战斗

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10月,在抗日战争中,中国东北抗日联军第5军第1师西征部队妇女团在吉林省勃利县(今黑龙江省林口县)境内对日伪军进行的战斗。

乌斯浑河边战斗简介

1938年8月下旬,东北抗日联军第5军第1师110余人在吉林省五常县(今属黑龙江省)西渡杧牛河时,遭到日伪军截击,同第2师失掉联系,被迫返回牡丹江沿岸,途中将随行的第4、第5军妇女指战员30余人合编为妇女团,以冷云为指导员。10月中旬,当部队回到林口镇(今林口县城)西北乌斯浑河沿岸的柞木岗时,第1师师长关书范发现日伪军追击部队临近,遂命令妇女团先行渡河,第1师担任掩护。妇女团刚接近河边,日伪军追兵已到,第1师被迫边打边走,退入柞木岗山中。妇女团被隔在河边,在冷云指挥下猛烈射击,吸引日伪军注意力,掩护第1师转移。第1师发现妇女团掉队,立即回头接应,但遭日伪军猛烈火力阻击,受到很大损失,被迫撤走。日伪军集中兵力向妇女团进攻,冷云等8人沉着应战,最后,子弹打完,团指导员冷云、班长杨贵珍、胡秀芝、原第5军被服厂厂长安顺福,战士郭桂琴、黄桂清,王惠民、李凤善8人壮烈殉国,史称“八女投江”。

八女投江

抗日战争时期的1938年10月,以冷云为首的东北抗日联军8名女官兵,[1] 在指导员冷云率领下,与日伪军展开激战。她们主动吸引日伪军火力,使部队主力迅速摆脱敌人的攻击,但却被敌军围困河边。在背水战至弹尽的情况下,她们面对日伪军逼降,誓死不屈,毁掉枪支,挽臂涉入乌斯浑河,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高唱“奴隶们起来”的国际歌,集体沉江,壮烈殉国,表现了中华民族同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在人民群众中广为传颂。

她们分别是第2路军第5军妇女团的指导员冷云,班长胡秀芝、杨贵珍,战士郭桂琴、黄桂清、王惠民、李凤善和被服厂厂长安顺福。她们中年龄最大的冷云23岁,最小的王惠民才13岁。

八名女战士为中华民族的解放献出了她们年轻的生命,写下“八女投江”的壮丽篇章,1986年9月7日在牡丹江市举行“八女投江纪念碑”奠基典礼。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妇联主席的康克清为工程奠基题词:“八女英灵,永垂不朽!”。2009年9月14日,她们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