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 孙铭武

孙铭武

孙铭武(1889—1932),辽宁抚顺人,1916年参加讨袁革命军。1919年改编为东北军陆军第十六师,先后任排长、连长、营长。 1924年充任昌黎县警察局长,直隶(今河北)临、抚、昌、卢、迁五县警备司令部上校参谋长兼地方保甲团团总。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孙铭武积极动员乡民亲友举旗抗日,打击日本侵略者。 1932年1月,成立辽东血盟救国军,迅速发展到一千多人,公推孙铭武同志为总司令,同年,孙铭武同志被汉奸于芷山杀害。

1931年10月唱响创作最早的一首义勇军军歌《血盟救国军军歌》。

2014年9月1日,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孙铭武介绍

孙铭武(1889—1932),1889年9月生(清光绪十五年),原名孙明武,字述周,满族 ,清原满族自治县南八家乡(现清原满族自治县清原镇)浑河南岸的中寨子村人,其兄孙铭久,弟孙铭宸别名孙耀祖都是抗日英烈,谥为抗日“孙氏三杰”。孙铭武与黄显声是“磕头弟兄”(拜过把子)。 参加两次直奉战争和征蒙定边作战。

抗日英雄孙铭武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 当时孙铭武和原籍新宾湾甸子村的留日学生张显铭都在沈阳。他们目睹了日冠,烧杀抢掠的野蛮暴行,深感亡国之惨,相约分别回籍,联络同乡旧僚,雪国耻救危亡。

1931年9月19日(即九一八事变第二天),孙铭武就找到了拜把兄弟黄显声将军,要求抵抗日本军队。 黄显声悲愤地说:“我是军人,军人要服从命令,但我黄显声是要抗日的,你们可以组织民众,成立义勇军抗日。” “与其坐以待毙不如起而杀贼,民族兴亡在此一举。” 孙铭武与其弟孙铭久、孙铭宸(别名耀祖)商量后,决计组织武装抗日。 孙氏三兄弟将150亩水田和15间房子典押出去,以所得资金购买了100支枪械、1万余发子弹。 与此同时,孙铭武还动员村民亲友举旗抗日,全村老幼无不赞颂。

张显铭回到原籍后,因他曾在国外留学,社会联系较广,与当地警甲多有往来。 他首先向朋友张东郊、当地公安分队长盖光安等人讲述了九一八事变的情景,并力陈救国大计。 张、盖等人深表愿效前驱,遂写信给兴京第九大队二十八步兵中队长李栋材。几经联络,李栋材同意“约期哗变”。

创作义勇军抗日军歌:1931年10月,孙铭武、张显铭、等在起义前夕,在孙家大院创作了一首义勇军抗日军歌《血盟救国军军歌》。[1] 这被普遍认为是我国最早的一首义勇军军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母本”.

大苏河血盟誓师后,孙铭武、孙铭宸和张显铭等人,先后分别到兴京、柳河、通化和桓仁等地,秘密联络各界人士共同抗日,兴京县公安大队长也暗中给予支持,使辽东血盟救国军队伍迅速壮大,直接威胁着辽东地区的日伪政权。

孙铭武牺牲

汉奸卖国贼、东边镇守使、省防一旅司令于芷山(后被日冠委为“满州国”上将警备司令),得知孙铭武组织武装于大苏河举旗抗日后,深感震惊,派汉奸陈云久,以同乡关系找到孙铭武,表示只要“放下武器不抗日”,愿给县长、旅长之职为交换条件。孙铭武严辞拒绝,并骂他们“不如禽兽”,把陈赶走。于芷山见诱降失败又遭痛骂,恼羞成怒。 通令驻清原、通化、金川、柳河、新宾等五县的伪军联合围击救国军。 孙铭武率队沉着应战,多次击退伪军,血盟救国军获胜,军威大振。

1932年1月19日,辽东血盟救国军总司令孙铭武、总参议张显铭等20名救国军军官及护兵百人来到三源浦。 于芷山没有出面会见,却让人先摆宴席款待救国军谈判代表。 宴毕借口天晚,强留住宿。孙铭武觉察到这是于芷山设下的“鸿门宴”,已知难逃虎口,当即写下遗书嘱其二子: “……父生年四十有四,时值国家变乱,余本国家军人,必须与国同难,故奋然抗日,号召民众救国,但不幸中途惨遭挫折。 父今为国而死,吾子必继父志,为国努力……。 父虽死九泉已暝目矣。再关于父之体骨,倘能回籍,暂不入土,必俟国土收复,民众免遭灾难,……再为安葬,是余所嘱”。 写罢他拜托旧部刘锡九转给自己家。 刘锡九悲感交集,涕泪而退。 当晚夜半时分,于芷山以重兵包围救国军谈判人员驻地后,持枪入室,将孙铭武等20人缴械绑缚。 孙铭武大骂于芷山是“卖国贼”,“背信弃义的民族败类”。 几十个伪军把孙铭武等20名谈判代表拖走。 是夜,寒风凛冽,大雪封门,于芷山害怕真相外露,连夜把孙铭武第20名救国军军官枪杀在三源浦西门外。 终年43岁。 张显铭被害时身中两弹,昏死过去,被群众救出,养伤数月后,化装前往北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