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 仁安羌之战

仁安羌之战

仁安羌大捷,是一个闻名世界的战役,是近代史上中国军队第一次和盟军并肩作战所得的荣誉,是盟军在第一次缅战中惟一的大胜仗,同时更是一个奇迹。因为新 38师113团在劣势情况下,竟以800多人的兵力,击败十倍于我军的敌人,救出十倍于我军的友军,这十足表现出中国军人作战精神的英勇与坚强。

仁安羌之战概述

1942年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取得的重要胜利。日军在占领仰光后,分兵三路北进。中国远征军第五及第六军分别担任正面及左翼作战,英军则以右翼伊洛瓦底江沿线为主要守备区。4月14日,右翼英缅军一师放弃马格威北撤,改守仁安羌,日军以七千之众迅速包围英缅军一师。英缅军总司令急电中国远征军,请求支援被包围在仁安羌的英军。4月19日,新38师收复了任安羌油田,解救了英军7000多人和被日军俘虏的英缅军官兵、美国传教士和新闻记者等500多人。消息传出,轰动了中、英、美三国,中国军队的英勇作战得到西方社会的赞誉。

仁安羌大捷

仁安羌大捷据二档档案战报记载113团将士共解救英缅第1师7000余人,英军俘虏、家眷及美传教士、随军记者等500余人突围。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档案“新38师缅甸之战概述”及“仁安羌战役战斗伤亡统计表”两份档案上记载毙敌700余人,我113团阵亡兵员202人(长官15人、士兵187人)、伤318人(长官24人、士兵294人),生死不明20人,伤亡总计500多人。据军委会参谋团团长林蔚战后上报电文和重庆《大公报》1942年4月21日报导记载“此役日军伤亡五百余,我军仅伤亡百余”。《缅甸作战》记载其33师团自赴缅作战以来(1942年3月初至6月10日)共计阵亡730人,未计伤员。另据日军判断,英军在此次战斗中四个车载步兵营、一个坦克营、两个炮兵营遭受毁灭性打击。但其围歼英军及赶在油田区被破坏之前占领的作战任务均告失败。

 

 仁安羌大捷后,英军逐步向印度转移,新38师亦由仁安羌转移到巧克柏当附近,继续掩护英军撤退。仁安羌的捷报,惊动英伦三岛,迅速传遍世界各地,受到各同盟国的赞誉。中国政府颁给师长孙立人“四等云麾勋章”一枚。团长刘放吾获得“六等云麾勋章”、“陆海空军甲种一等勋章” 各一枚并记大功两次,此战阵亡的113团第三营营长张琦亦被盟军追赠“银星勋章”一枚。副师长齐学启、参谋长何均衡等和各营营长分别获得嘉奖。

仁安羌大捷纪念碑

仁安羌大捷纪念碑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缅甸所建造的第一座纪念中国抗日远征军战绩的碑纪念碑。2013年1月于8日举行佛教开光仪式,13日正午时分在501高地上举行了仁安羌大捷纪念碑揭幕典礼。为了尊从缅甸当地的习俗,纪念碑修成佛塔的形制,蒋孝严亲笔提写碑名的“七级浮屠”。负责统筹建造工作的中国远征军网主编舒宏舰介绍,塔身背南面北,基座下埋了一抷取自重庆云岫楼的泥土和一枚军用指北针。 “让英灵知道家的方向。”

1942年4月17日至19日,孙立人上将派[3] 中国远征军113团团长、黄埔军校六期生刘放吾率部在仁安羌成功撕开日军第33师团的包围圈,解救出7500余条生命,其中包括英缅第一师主力及英美传教士、记者。此役史称“仁安羌大捷”。战斗在仁安羌北面的平墙河大桥两边进行,持续了三昼两夜。整个仁安羌之战,113团202名官兵牺牲。战况最激烈的地方就是平墙河南岸的501高地。负责主攻并最终在拉锯战中夺下阵地的是该团一营,营长杨振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