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 黄麻起义

黄麻起义

1927年11月13日,中国湖北省黄安(今红安)、麻城三万余名农民自卫军和义勇军在党的“八七” 会议精神指引下和中共湖北省委领导下,攻打黄安县城,打响了鄂豫皖地区武装反抗国民党右派的第一枪,正式成立了黄安农民政府,组建了工农革命军鄂东军,史称“黄麻起义”。潘忠汝任总指挥,戴克敏任党代表。1928年1月,鄂东军在黄陂木兰山改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七军,吴光浩任军长,戴克敏任党代表。

黄麻起义经过

1927年11月13日,中国湖北省黄安(今红安)、麻城三万余名农民自卫军和义勇军在党的“八七” 会议精神指引下和中共湖北省委领导下,攻打黄安县城,打响了鄂豫皖地区武装反抗国民党右派的第一枪,正式成立了黄安农民政府,组建了工农革命军鄂东军,史称“黄麻起义”。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湖北省黄安(今红安)、麻城地区即逐渐有了共产党的影响和活动。1925年秋冬,随着大革命的发展,黄、麻两县分别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和共青团特别支部。1927年春,两县党的特支改为中共县委,党的组织和农民协会迅速发展,共产党员发展到90余人,加入农协的会员达18万人,另建有两支共300余人的农民自卫军。同年4月和7月,蒋介石、汪精卫公开叛变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黄、麻两县党组织依靠广大群众和掌握的农民自卫军武装,同当地的反动势力进行坚决斗争,培养和保存了一批骨干力量。9月,中共黄安、麻城两县委根据中共中央“八七”会议精神及中共湖北省委的指示,举行了秋收起义,但由于缺乏领导起义的经验,没有及时建立革命政权和革命军队,加上国民党军第30军一部的进扰,不久,起义陷于停滞。

10月中旬,中共湖北省委得知黄麻两县尚有相当数量的武装力量和很好的群众基础,遂先后派符向一、刘镇一、吴光浩、王志仁等到黄、麻地区加强起义的领导,成立了以符向一为书记的中共黄麻特别区委员会,组成了以潘忠汝为总指挥的黄麻起义指挥部,积极进行起义的准备。11月3日,黄麻特委在七里坪召开会议,决定以黄、麻两县农民自卫军为骨干,群众武装予以配合,首先夺取黄安县城。13日,起义开始,总指挥部调集黄安农民自卫军全部,麻城农民自卫军2个排及七里坪、紫云等区农民义勇队千余人,组成攻城队伍。 /

另将麻城农民自卫军1个排配置于黄(安)光(山)麻(城)交界的北界河担任警戒,以防河南省光山县红枪会进扰。晚10时,起义队伍在广大农民群众的配合下,由七里坪向黄安城进发。14日凌晨,攻城队伍由城西北攀梯而上,夺占北门,旋即攻入城内,占领县政府、警察局,全歼县警备队,活捉县长等官吏及土豪劣绅10余人,缴获步枪30余支,子弹90箱,控制了全城。后获悉国民党军第30军1个团正向黄安开进,为避敌锋芒,攻城队伍当日撤回七里坪。进占黄安城的国民党军惧怕起义队伍再次进攻,乃于次日晚弃城退走。18日,黄安县农民政府成立,曹学楷任主席。接着,中共黄麻特委根据中共湖北省委指示,将黄麻两县农民自卫军及赶来配合起义的黄陂县农民自卫军一部共300余人,组成工农革命军鄂东军,下辖第1、第2路。潘忠汝任总指挥,戴克敏任党代表。11月27日,黄安反动势力勾结国民党军第30军独立旅400余人,进犯黄安城。鄂东军一部在人民群众协助下,将其击退。12月5日,国民党军以第12军教导师取道宋埠、尹家河突袭黄安城。鄂东军对敌情估计不足,据城固守,因众寡悬殊,伤亡严重,被迫突围,潘忠汝在战斗中牺牲。下旬,当地中共组织和鄂东军部分领导人在黄安北部木城寨举行会议,决定留部分人员就地坚持斗争,集中72人,携带长短枪53支,转移到黄陂县木兰山一带开展游击活动。

1928年1月,鄂东军在黄陂木兰山改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七军,吴光浩任军长,戴克敏任党代表。3月上旬,为对付国民党军的围攻,第7军编为4个短枪队,采用“昼伏夜动,远袭近止,绕南进北,声东击西”的战术,分散游击于黄陂、孝感、黄冈、罗田、黄安、麻城等县。5月,第七军进入河南省光山县南部柴山保地区,发动群众,创建根据地,走上了边界武装割据的道路。7月,第七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第31师。到1929年5月,红31师发展到近400人,初步建成了以柴山保为中心,纵横50余公里的鄂豫边苏区。黄麻起义创建的红军和苏区,是后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和鄂豫皖苏区的重要来源及组成部分。

黄麻起义历史意义|

黄麻起义是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之后,在长江以北地区首次举行的规模最大的农民武装起义,是在八七会议精神指引下,党领导的武装起义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揭开了鄂豫皖地区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苏维埃政权建设的序幕,为创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和红四方面军起了先导作用,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黄麻起义及其后的革命斗争,高扬了一面鲜艳的革命旗帜。大革命失败后,英雄的黄麻人民没有被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屠杀所吓倒,他们揩干身上的血迹,拿起手中的武器,又继续战斗。在八七会议精神指引下,他们揭竿而起,在鄂豫皖地区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了第一枪,把我党“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的大旗高高举起,从此这一地区党领导的武装斗争连绵不断,直至全国解放。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西征后,留下的革命力量重建红二十五军,坚持战斗在大别山区。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长征后,重组的红二十八军和地方游击队、便衣队,仍坚持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这里又是新四军第五师开展抗日游击的主要区域和刘邓大军挺 进大别山的主要立足地。

黄麻起义及其后的革命斗争,开辟了一块坚实的革命基地。黄麻起义奠定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初始基础,也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历史起点。黄麻起义后,工农革命军辗转游击,随后开辟了以柴山保为中心的鄂豫边革命根据地。1930年春,鄂豫边,豫东南、皖西三块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是全国六大苏区之一,成为仅次于中央根据地的第二大革命根据地。中共中央高度评价它的战略地位,指出它“一面可以控制平汉铁路,一面可以截据长江交通,有直接威胁武汉而与全国红色区域打成一片的前途”。红安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摇篮和早期中心。红四方面军主力向西实行战略转移后,又创建了川陕革命根据地。由在黄麻起义中组建的鄂东军发展起来的红四方面军,先后开辟了两大苏区,这是对中国革命的重大贡献。

黄麻起义及其后期的革命斗争,造就了一支能征善战的革命军队。在黄麻起义及其后鄂豫皖根据地的斗争中,走出了三支红军部队。第一支是1931年11月7日在黄安七里坪成立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第二支是1932年11月30日在黄安檀树岗重建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第三支是1938年2月红二十八军在七里坪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

黄麻起义及其后的革命斗争,造就了一大批杰出革命人才。其中从黄麻起义走出的党和国家的领导人有4位,开国将军25位(含大将2位、上将6位、中将6位、少将11位);而作为黄麻起义策源地的红安县,则不仅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和红四方面军的诞生地,而且产生了董必武、李先念两位共和国主席和61位将军(其中上将8名、中将10名、少将43名),捐躯的革命群众10多万,牺牲的有记载的烈士2.2万,因而是全国第一“将军县”和著名“烈士县”。

黄麻起义不仅用鲜血和生命燃起了大别山工农武装革命的烽火,也在起义及其后的斗争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黄麻起义革命精神。这就是:紧跟党走,信念坚定;不畏强敌,拼搏图存;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无私奉献,艰苦奋斗。

黄麻起义烈士陵园

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陵园,位于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城关镇陵园大道1号,是为了纪念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斗争中牺牲的先烈们,于1990年在原红安烈士陵园的基础上扩建而成。始建于1956年,全部建成于1980年,扩建于1990年,1989年被国务院列为重点烈士陵园保护单位。陵园内有烈士纪念碑、烈士祠、烈士墓、革命烈士纪念馆、红军干部骨灰堂、红安县革命博物馆、李先念纪念馆、董必武纪念馆等大型纪念建筑物。革命烈士纪念馆内共展出著名烈士230余人的遗物、照片、诗抄和雕塑等展品。

麻城有“乘马会馆”、麻城县委传达“八七”会议精神旧址、麻城革命烈士陵园、麻城博物馆、王树声纪念馆、许世友将军墓等30余处革命遗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