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 库讷斯多夫战役

库讷斯多夫战役

库讷斯多夫战役 1759年8月12日,在七年战争(1756—1763)中,普军和俄奥联军之间在库讷斯多夫(奥得河畔法兰克福以东的村庄)村附近进行的一场大规模交战。 俄奥联军(4.1万俄国人,18500奥地利人,248门火炮)由萨尔特科夫元帅指挥;普军(4.8万人,约200门火炮)由国王腓特烈二世指挥。7月31日萨尔特科夫的军队占领法兰克福,对柏林构成威胁。腓特烈二世的军队于8月10—11日在法兰克福以北渡过奥得河,目的是突击联军后方并粉碎联军。萨尔特科夫把自己的军队配置在库讷斯多夫附近被冲沟隔开的米尔山、大施皮茨山、尤登山等高地上。通向高地的西、北两面接近地因有沼泽地和居讷河而难以通行。

库讷斯多夫战役兵力布置

俄国步兵配置为两列横队,预备队(在右翼之后)是骑兵和奥地利步兵。俄国步兵和炮兵的基本兵力用于扼守中央和右翼高地,4.5公里正面阵地有掩体予以加强。普鲁士步兵和骑兵编成两列横队。腓特烈二世决定以斜切冲击(见斜切战斗队形)击溃在米尔山高地上的俄军左翼,尔后攻占整个阵地。

库讷斯多夫战役兵力布置

8月12日,普军对俄军阵地进行3小时炮击,之后转入冲击,由于主突方向上形成了数量优势,因而夺取了米尔山高地。腓特烈二世调集炮兵之后,又把兵力放到攻占鲁缅采夫各团防守的大施皮茨山高地方面。中央俄军得到右翼和预备队部队加强,以猛烈的反冲击打退了普鲁士步兵。这时腓特烈二世将其精锐部队——赛德利茨将军的骑兵投入战斗。鲁缅采夫的军队以炮火和步枪火力击退了骑兵的猛攻。后者伤亡惨重被迫撤退。此后,在鲁缅采夫指挥下,俄军又以白刃格斗实施反突击,打垮了普鲁士步兵,迫使其撤离战场。这次交战中,联军损失1.5万人,而腓特烈二世的军队被彻底打垮,损失约1.9万人和几乎全部火炮和辎重,许多普鲁士雇佣兵四下逃散。普鲁士陷入大难临头的境地。在给柏林的信中,腓特烈二世丧魂落魄地写道:“全都丢了,救救宫廷和档案吧”。但奥地利骑兵和俄国轻骑兵对敌军残部的追击却没有组织好。这使腓特烈二世有可能纠集军队并准备好柏林的防御。对此,联军出尔反尔的行动也起了一定作用。奥地利指挥部不履行联军的义务,拒绝援助俄军向柏林进攻,使普鲁士免于投降。 点评:在库讷斯多夫交战中,俄军在战术、士气和军事素养上都比普军高出一筹。俄军司令萨尔特科夫巧妙地选择、构筑阵地,并加以正确利用。俄军指挥部未墨守线式战术的原则,而抽调强大的预备队,适时地将部队从一个地段调往另一地段,灵活地机动军队。在实施反冲击时,俄军运用了1755年条令所说明的“用来突破敌军正面”的纵队。战斗中,战斗队形的各个部分相互密切协同,保障了交战的胜利。后来的陆军元帅鲁缅采夫在阵地决定性的地段行动果断而干练。俄国新式榴弹炮火炮——独角兽炮大显神威。这种炮可实施超越射击。腓特烈二世借助“斜切战斗队形”对付奥军和法军常常获胜,但在库讷斯多夫同俄军的遭遇战中,这种战斗队形却无能为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