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 滑铁卢战役

滑铁卢战役

滑铁卢战役(英文:Battle of Waterloo,法语:Bataille de Waterloo,荷兰语:Slag bij Waterloo,德语:Schlacht bei Waterloo/Schlacht bei Belle-Alliance)1815年6月18日,由法军对反法联军在比利时小镇滑铁卢进行的决战。战役结局是反法联军获得了决定性胜利。这次战役结束了拿破仑帝国。此战役也是拿破仑一世的最后一战。拿破仑战败后被放逐,自此退出历史舞台。

滑铁卢战役背景

欧洲第七次反法联盟对法战争期间,1815年6月18日,英普联军与法军在布鲁塞尔以南滑铁卢的决定性会战。1815年3月,拿破仑一世由厄尔巴岛逃回法国,迅速聚集旧部,进军巴黎,重新称帝,并立即组建军队。反法联盟计划调集70万大军,分路进攻法国。最早集中的英荷联军和普军,首先进驻比利时。拿破仑一世为各个击破敌军,于6月15日率军约12万人进入比利时。16日,进行利尼会战,打败G.L.布吕歇尔统率的普军,随即分兵(3.3万人)追击。18日,A.威灵顿公爵率英、荷、比利时和汉诺威联军(6.7万人、150余门火炮)在滑铁卢附近占领阵地,阻击法军。拿破仑一世于上午11时以优势兵力(7.4万人、252门火炮)率先发起进攻,佯攻联军右翼,主力猛攻联军左翼,但遭到联军顽强抵抗,被迫逐次投入兵力。拿破仑一世对联军的作战能力估计不足,未能突破联军左翼,又把主要突击方向转向敌军中部,多次组织正面突击,并逐次投入预备队,未有明显进展。在此期间,法军骑兵虽曾两次突入英军阵地,但因缺乏步兵支援而被击退。傍晚,布吕歇尔率普军赶到战场,联军兵力转为优势,并立即开始反击。拿破仑一世这时已无后备兵力,预定的援军未能赶到。法军难以抵御,从而全线崩溃,拿破仑一世逃离战场。在这次会战中,法军伤亡约3万人,被俘几千人;联军伤亡2万人左右。法军战败后,“百日”王朝覆灭。拿破仑一世于6月22日宣布退位,被流放到大西洋圣赫勒拿岛。这场战役表明:拿破仑一世对敌情侦察不够,临战前分散兵力,初战不利便改变决心,指挥不果断。威灵顿在进行会战决策、选择阵地、组织防御和协调联军作战方面显示了统帅才能 。

滑铁卢战役战场介绍

滑铁卢是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南郊18公里处的一个小镇。1815年6月18日,举世闻名的滑铁卢战役在小镇南面5公里外的田野上展开,从此,滑铁卢与拿破仑联系在一起,被载入史册。当年,拿破仑率法军7.4万人和246门火炮,联军统帅威灵顿公爵只有6.7万人和184门火炮。双方在2.25公里的战线上进行一天的浴血鏖战,战场上留下了2.7万具法军和 2.2万具联军士兵的尸体。威灵顿公爵虽取得最后的胜利,但他目睹战场上的惨状,说出一句话:“胜利是除失败之外的最大悲剧!”拿破仑在滑铁卢大战中惨败,标志着他政治生命的终结,最后他在大西洋中的一个荒凉小岛——圣赫勒拿岛上结束了他那富有戏剧性的一生。因此,滑铁卢战役被称为是对欧洲历史起“转折作用”的一场大战。每天都有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到滑铁卢古战场来访古凭吊。古战场的中心是一座 45 米高的土山,这是 1826 年比利时妇女用背篓运土堆成的。登上226 级台阶可达山顶。上面环形大平台的正中,一只长 4.5米、高 4.45 米、重 28 吨的铁狮子雄踞于高 6 米的底座上,它右前爪踩着一只圆球,面朝法国方向,表示“威震”拿破仑。铁狮子是用遗留在战场上的废铁铸造成的,是雕塑大师范·格尔的杰作。这座土山也因而得名狮子山。山顶平台一侧还有一块巨大金属盘,上面标刻着当年滑铁卢战役作战路线和主要战场。平台四周围有铁栏,游人可凭栏远眺四面八方的景色。狮子山下的滑铁卢纪念馆是一座白色圆形建筑,里面环形墙壁上饰有一幅油画,是法国海军画家路易·杜默兰的杰作——滑铁卢战役环形全景画。这幅长 110 米、高 12 米的环形油画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当年鏖战的壮烈场面。在油画和当中的环形看台之间,还配以战马、炮车、武器、房舍等实物以及血肉模糊的尸体等雕塑品,加上灯光的巧妙运用,再现了当年战场上战马嘶鸣、炮声隆隆的情景。这幅全景画完成于 1912 年。在纪念馆对面,有一小电影院,一年到头只放映一部电影——《滑铁卢战役》。观众可通过电影对这场战役的历史背景及交战情况有深刻的印象。电影院旁有一个拿破仑的全身塑像。拿破仑戴着三角帽,全身戎装,双臂在胸前抱拢,双脚摆出类似军人“稍息”的姿势。铜像连同底座一共有 4 米高,游客常在这里摄影留念。古战场南面有一座石头小屋,它曾是拿破仑当年的指挥部,北面有一个古堡,那是反法联军总指挥威灵顿的司令部。周围原野上耸立着法国、比利时、德国等国各色各样的纪念碑,以悼念那些阵亡的将士,它们寄托着后人对阵亡者的哀思。

拿破仑第二次被迫退位,囚禁在圣赫勒拿岛上,直到1821年郁郁而终。拿破仑的第二次执政,总共只有一百天左右,历史上称为“百日王朝”。

拿破仑自以为有雄才大略,攻无不克,却没有想到在滑铁卢一役中被打得一败涂地。滑铁卢战役在历史上传为笑柄,而滑铁卢一词从此也成了失败的同义词。

自古道是“一将功成万骨枯”,“长城内外,尸填巨壑之岸,血满长城之窟,无贵无贱,同为枯骨”,此一证也。拿破仑虽然失败了,但他的共和思想却得到了继承和发展,此又一幸也。

滑铁卢战役结果

综合评论:滑铁卢战役是战争史上的著名战役,最终决定了拿破仑及其帝国的命运,对欧洲有着深远的影响。 对拿破仑在滑铁卢战役的失败原因,历来众说纷纭。胜利者威灵顿公爵认为,拿破仑采取战略上的进攻,是其失败的主因,拿破仑应等待联军侵入法国,时日一久必因粮食缺乏而自行崩溃。不知道他如此说,动机何在,联军会自行崩溃吗?在1814年侵入法国的联军也没有崩溃啊!

而在联军第一批集结65万人,还有30万军队将在秋天到达,总数有百万之众的情况下,法军仓促之下,仅组织了28.4万人的正规军,力量如此悬殊。拿破仑变防御为进攻,以图各个击破敌军、掌握主动权的计划是非常出色的,也是有可能成功的。

拿破仑自己对科兰库尔说:是由于格鲁希未能及时增援,而骑兵又被击溃,以致惨败,内伊行动也不够积极、机智。他的话是比较符合实情的,但也是侧重于人事方面的分析。

试着对各种情况进行分析,拿破仑在滑铁卢战役失败有如下原因:

官兵素质:尽管拿破仑任命名将达武元帅为陆军部长,在2个月内组织了28.4万军队,且部队中也有不少老兵,但整个部队毕竟是仓促组建,缺乏训练,枪械、弹药、马匹也十分缺乏。部队的高、中级指挥员更是缺乏,以至格鲁希这样的平庸之辈也要独当一面。

法军在滑铁卢决战时,进攻被迫采用师纵队,每营成三列横队,每师则形成正面200人,纵深24-27列的庞大方阵,行动笨拙。

兵力分散:拿破仑历来主张集中优势兵力。但此役却奇怪的一开始就分散使用兵力。

在里尼之战时,拿破仑在敌情不明的情况下,却派出内伊大军迂回普军右翼,结果内伊突遇英军2万,即放弃迂回围歼普军的任务,被次要敌人牵制,后仅迟缓的派出1军团,也没能到达战场。

在滑铁卢决战时,拿破仑仍未集中全部兵力,而是分出三分之一的兵力,由格鲁希带领去追击去向不明的普军,致使该部脱离战场。

将领不称职:内伊元帅尽管在滑铁卢表现了非凡的勇气,但其指挥是不力的。在里尼迂回时,不分主次,与2万英军纠缠,致使8万普军未被歼灭。

格鲁希元帅却是墨守成规,其在滑铁卢以3.4万的兵力,由于其之前在接到了拿破仑的命令。所以听到滑铁卢炮声,却以没接到命令为由不回援。其部下四军团司令吉拉尔将军一再力谏,都被其拒绝。

在此,茨威格的记叙可以做证:"6月17日上午11时,拿破仑第一次把独立指挥权交给格鲁希元帅。拿破仑的命令是清楚的:当他自己向英军进攻时,格鲁希务必率领交给他的三分之一兵力去追击普鲁士军。同时,他必须始终和主力部队保持联系。

格鲁希元帅踌躇地接受了这项命令。他不习惯独立行事。只是当他看到皇帝的天才目光,他才感到心里踏实,不假思索地应承下来。使他放心的是,大本营就在附近。只需三小时的急行军,他的部队便可和皇帝的部队会合。"他基本上没有什么责任可言,但是他就是法国复辟王朝没落的一大罪人。

而作为总参谋长的苏尔特元帅,也是不称职的。第一次担任此职的苏尔特,尽管于18日晨及时的提醒了拿破仑调回格鲁西部,也有一些好的建议,但其参谋部的组织却是千疮百孔。法军在里尼、滑铁卢一再不知敌情。在里尼,参谋部竟不知普军右翼远处有2万英军,在内伊被牵制时,也没有及时命令其以主力投入主战场。而6军团竟因驻地远,调动迟,而未能赶到。在滑铁卢,参谋部既不知普军来援,也不知格鲁希的去向。

在滑铁卢战役中,法军表现了极大的勇气,却因种种原因遭到惨败,拿破仑的政治生命、军事生涯就此终结。

普军反击:拿破仑计划集中兵力各个击破普英军,法军先于滑铁卢决战前两天的,在里尼击溃布吕歇尔的普军。但因1军团迷路,没有及时赶到战场,6军团又距离过远,调动太迟,致使里尼之战成为击溃战,而不是预想的歼灭战。

拿破仑也没有在16日黄昏组织追击普军,而是在第二天派出格鲁希元帅率3.4万人追击。但为时已晚,格鲁希根本没有找到普军,反而浪费了大量兵力,却使普军最后与英军会合,参加了滑铁卢的战斗。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