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 俄瑞北方战争

俄瑞北方战争

1700—1721年,俄国为收复十七世纪初被瑞典占领的俄罗斯领土,和打通通向波罗的海的出海口而与瑞典进行的争夺波罗的海及其沿岸地区的战争。

俄瑞北方战争背景

在北方战争的不同时期,先后加入俄国一方的有:丹麦、萨克森、波兰国、普鲁士和其它一些欧洲国家。英国则对俄国采取敌对立场,给予瑞典以外交上的支持和物质、军事援助。瑞典在把俄国逐出波罗的海后,与波兰、丹麦和德意志诸国进行了一系列战争(参见三十年战争),侵占了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利夫兰、爱斯特兰)、厄塞尔岛和哥得兰岛,德意志北部的大片领土以及奥得河和易北河的通航河口,到十七世纪末将波罗的海变成了“瑞典的内湖”。俄国政府在十八世纪前二十五年的对外政策是根据贵族和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制订的。贵族拥护收复俄罗斯领土,新兴资产阶级则寻求通向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因而,俄国的对外政策符合全民族的利益,客观上促进了

生产力的发展,巩固了国家的安全。

十七世纪末,瑞典企图占领诺夫哥罗德,普斯科夫,奥洛涅茨和阿尔汉格尔斯克,为此在军事和外交上采取了一系列重大的措施:加强陆军和海军(42艘战列舰、12艘巡航舰),1698年与英国和荷兰结盟(所谓“海上强国同盟”),随后又与法国结盟。这样,就能在战时得到这些国家为其提供的物质、军事和外交援助。瑞典称霸海上及其侵略行径引起波罗的海沿岸诸国的不满和恐惧,这为建立反瑞同盟创造了客观的前提,俄国外交则对这一点加以利用。在欧洲,最终引起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1~1714)的冲突已经酝酿成熟,这对俄国是有利的。1699年11~12月间,俄国与丹麦和萨克森在莫斯科缔结了关于对瑞战争的条约(“北方同盟”),俄国答应待与奥斯曼帝国缔约后开始军事行动。北方战争爆发前夕,由“新制”团、射击军和领地制骑兵组成的俄军,已不符合战争的新要求。彼得一世军事改革,在军队改编方面,始于十七世纪末,直到十八世纪前十年才完成。俄国的参战部队在兵力和装备上远不及瑞典,但就其战斗素质而言却胜过被认为是西欧最优秀的瑞军。

俄瑞北方战争过程

第一阶段(1700~1706):战争初期,同盟国由于军事力量薄弱和行动不协调而招致了惨败。当时,奥古斯特二世(萨克森选帝侯,自1697年起同时为波兰国王)在尚未保证波兰国(已答应加入同盟)参战的情况下,就于1700年2月率领萨克森军队进入利夫兰,并徒劳无功地包围了里加,而丹麦人又于3月以其主力侵入瑞典盟国荷尔斯泰因的领土。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世在英荷联合舰队的积极支援下,派遣一支登陆队在哥本哈根登陆,迫使丹麦于1700年8月18日与其签订特拉文达尔和约。彼得一世直到同奥斯曼帝国缔结和约之后,才于1700年8月30日对瑞宣战,将部队(约3.5万人,145门火炮)调往纳尔瓦(对该城的包围一直持续到深秋)。当查理十二世获悉奥古斯特二世的军队从里加撤向科夫诺(考纳斯)后,遂率部队(约32500人、37门火炮)在佩尔诺夫(派尔努)登陆,并于11月30日在纳尔瓦战役中战败俄军。但彼得一世采取了有力措施,重建了俄军(达4万人、800门火炮)。查理十二世决定在入侵俄国之前使萨克森退出战争,并与波兰结盟。1701年夏,他在利夫兰(里加附近)击败萨克森军队。与此同时,一支瑞典分舰队(5艘巡航舰、2艘尖底帆船)驶入白海,企图占领阿尔汉格尔斯克,但其冲击被俄军炮火击退。查理十二世在波罗的海沿岸留下总数约1.5万人的几支监视军(见监视军)后,未经宣战即以其主力侵入波兰。查理十二世先后占领了华沙、克拉科夫、托伦,并在克利舒夫附近再次战胜(1702年夏)萨克森人,继而废黜了奥古斯特二世,宣布瑞典人的傀儡斯坦尼斯瓦夫·莱什琴斯基为波兰国王。奥古斯特二世的拥护者在卢布林召开的国会上通过决议:加入俄国军事同盟,并对瑞宣战。根据纳尔瓦盟约(1704),俄国和波兰于8月30日互相保证不单独与瑞典媾和。于是,查理十二世在波兰的处境变得困难了:奥古斯特二世的拥护者仍拥有萨克森军队;瑞典残酷的镇压和苛刻的军税政策激起波兰人的积极反抗。

彼得一世正确地分析了敌人在波兰的困难处境后,采取了坚决的行动。1701年12月21日,舍列梅捷夫的几个龙骑兵团于埃雷斯特费尔第一次战胜施利彭巴赫将军的瑞典军。1702年7月30日,舍列梅捷夫再次重创施利彭巴赫于古梅利斯戈夫。瑞军残部躲进佩尔诺夫。同时,阿普拉克辛所部迫使瑞军退出俄国军事基地新拉多加,将其击溃于伊若拉河畔,并迫使其退向涅瓦河口的尼延尚茨(坎齐)要塞。特尔托夫率领帆桨船区舰队分别在拉多加湖、凯克斯霍尔姆(普里奥焦尔斯克)附近击败瑞典战舰,迫其退向维堡。1702年10月22日,彼得一世夺占了诺特堡要塞。翌年春,他又占领尼延尚茨、扬堡和科波里耶。彼得一世为了切断瑞典舰队驶入涅瓦河的通道,在科特林岛附近的河口南航道上修筑了喀琅施洛特要塞。1704年夏,俄军攻占了强大的多尔帕特(塔尔图)和纳尔瓦要塞及伊万哥罗德。由于萨克森军队有被瑞典和斯坦尼斯瓦夫,莱什琴斯基两军的优势兵力歼灭的危险,彼得一世于1705年夏使主力部队(约3.5万人)进至涅曼河畔的格罗德诺,在此与奥古斯特二世的部队(约1万人)会合。此时,俄国波罗的海舰队则粉碎了瑞典分舰队突入涅瓦河的企图。

彼得一世把总指挥权交给奥古斯特二世,把步兵和骑兵指挥权分别交给奥吉利维元帅(以列普宁将军为监军)和缅希科夫后,于1705年12月离开格罗德诺返回莫斯科。

1706年1月,查理十二世率2万军队从华沙以急行军疾进至格罗德诺。瑞军强行渡过涅曼河,迫使缅什科夫的骑兵部队退向明斯克,企图从行进间攻占格罗德诺设防工事,但未能得逞,于是将被困在工事里的同盟军包围了起来。奥吉利维元帅无视俄军的建议,只顾奥古斯特二世的利益,力图把驻在格罗德诺的部队一直留到夏季,甚至要进军华沙与萨克森军队会合。

萨克森一个军于1706年2月在弗劳什塔特附近的战役中被瑞军击溃后,3月23日,彼得一世下令将部队从格罗德诺撤往基辅。彼得不信任奥吉利维而将执行周密计划的任务交给缅希科夫。1706年3月底,在涅曼河即将解冻的情况下,俄军从预先架好的桥上渡河,并巧妙地利用流冰和春汛甩掉了敌人。5月初,俄军集中在基辅地区,那里的一些大型筑垒工事已经竣工。查理十二世由于未能追上俄军,也未能迫使俄军在不利条件下交战,便率领瑞军自平斯克经卢茨克、卢布林向德累斯顿推进。彼得一世解除了奥吉利维元帅及一批与他有联系的军官和将军的职务,将陆军最高统率权交给舍列梅捷夫和缅希科夫,将海军最高统率权交给阿普拉克辛。1706年10月29日,缅希科夫部队(约4万人)在卡利什战役中大败迈尔菲尔德将军的军队(瑞典军队8千人、莱什琴斯基的波兰军队2万人)。但是,奥古斯特二世已于1706年9月24日与查理十二世在阿尔特兰施泰特单独媾和,根据和约,他放弃了波兰王位,把它让给莱什琴斯基,这就使俄国失去了最后一个盟国。

第二阶段(1707~1709):查理十二世在入侵俄国之前,将其军队扩充到9.5万~10万人。瑞典舰队依然掌握着波罗的海的制海权,因为它无论在舰船的数量上,还是在舰船的武器装备上均比俄国海军占优势。瑞典把极大的希望首先寄予同乌克兰盖特曼马泽帕的秘密谈判上,他在查理十二世远征前就已蓄谋倒向瑞典,其次寄希望予俄国内部政局的不稳:巴什基尔起义、阿斯特拉罕起义(1705~1706)、布拉温起义(1707~1709)、反动的封建贵族阶层和高级僧侣阶层对彼得一世的进步改革不满,等等。国际局势同样也有利于查理十二世的征服计划。英国外交界直接怂恿瑞典国王出征俄国。查理十二世的政治目的是:击溃俄军,迫使俄国接受“萨克森式”的和约(即接受彻底投降的条件),最后夺取俄国出海口。军事行动开始前,俄国武装力量(10万余人)在兵力上略比瑞军占优势。俄国统帅部为了准备击退瑞典的入侵,制订了“必要时,将在本土进行交战”的作战计划。用树干鹿砦构筑了筑垒地带和修建了野战工事,加固并修补了基辅~布良斯克~斯摩棱斯克~普斯科夫一线的要塞,补给了新的火炮,建立了粮秣“库”(仓库),以保障部队的供给,军队补充了以步兵和骑兵编成的预备团队,还号召居民实行坚壁清野,武装抗敌。反对瑞典入侵的斗争已具有民族独立战争的性质。

瑞军于1707年秋自萨克森出发,直到1708年初才进至格罗德诺,同年6月强渡别列津纳河,逼近俄国边界。俄军于1708年7月14日在戈洛夫钦(位于巴比奇河畔的莫吉廖夫西北)战役中受挫,退到第聂伯河对岸,集中在戈尔基镇附近的筑垒兵营内。6月,莱文豪普特将军的军(1.6万人)携带大批粮食和弹药从里加出发,前来与主力部队会合。查理十二世未等该军到达,就于8月自莫吉廖夫向斯摩棱斯克推进。但是,瑞军先头部队分别于9月10日、9月20~21日在多布罗耶村和拉耶夫卡村附近的战斗中战败,约5000人被击毙。查理十二世希望得到马泽帕的援助,期待奥斯曼帝国和克里木汗对俄作战,因而放弃了对斯摩棱斯克的进攻,而转向乌克兰。9月底,瑞军沿通往斯塔罗杜布的道路前出到科斯捷尼奇,停下来等候莱文豪普特军到达。但是,莱文豪普特军所部16000人于1708年10月9日被彼得一世亲率游动队在列斯纳亚村附近的战役中击溃。此时,来自爱沙尼亚的斯特龙贝里所部2000人和来自维堡的吕克军12000人(在安克尔施特恩海军上将的分舰队22艘舰船的海上支援下)对彼得堡的进攻也都遭到失败。俄军涅瓦河大捷为进一步增强波罗的海舰队的力量创造了条件,使鲍尔将军的军和防守彼得堡的阿普拉克辛部队的8个正规步兵团和骑兵团得以与主力部队会合。

舍列梅捷夫赶在瑞军前卫队之前到达波切普、斯塔罗杜布和诺夫哥罗德~谢韦尔斯基等城,从而使这些城市没有被敌占领。各城居民都参加了守城。盖特曼马泽帕的叛变使军事行动的进程复杂化了,但并未引起彼得一世和俄军将领的惊慌。缅希科夫果敢地袭击了巴图林城(马泽帕府邸所在地),毁掉了那里为敌人储备的粮食、武器和弹药,运出全部火炮(约300门)。戈利岑占领了马泽帕的另一个大型据点白采尔科维,因而使自波兰增援查理十二世的部队难于到达。乌克兰农民和市民到处反抗侵略者,居民严惩“马泽帕叛军”(在卢布内和波尔塔瓦等地),乌克兰军队绝大多数人忠于同俄国的结盟,米尔哥罗德团团长阿波斯托尔和奇吉林团团长加拉甘等人都很快率部背弃马泽帕,加入乌克兰军队,这一切暴露了马泽帕和查理十二世的政治和军事策略不得人心。

因马泽帕叛变而重建的乌克兰军队,在新盖特曼斯科罗帕茨基和从流放中归来的素孚众望的白采尔科维团团长帕利的率领下,于1708年底就已在第聂伯河左岸的乌克兰地区对瑞军作战。为了切断查理十二世军队与波兰的联系,彼得一世于1707年12月将戈利茨将军所属各团调往第聂伯河对岸,逼近波兰边境,将七个龙骑兵团调往立陶宛以加强奥古斯特二世追随者的部队和俄国盟友盖特曼九西尼亚夫斯基的部队。由于俄军和斯科罗帕茨基各团巧妙地实施机动而造成的乌克兰军事和政治形势,以及彼得一世所采取的以亚速海舰队军事示威为后盾的外交行动,迫使奥斯曼帝国和克里木汗中断了与查理十二世特使的秘密谈判,放弃了加入瑞典一方参战的企图。1708~1709年间的冬季,瑞军驻扎在普里卢基、加佳奇、罗姆内和洛赫维察地域。1708年11月,由于当地居民在俄军正规部队协助下进行积极的抵抗,瑞军扩大这一进攻基地的企图被粉碎。乌克兰居民拒绝执行马泽帕向瑞军提供粮秣的命令,而与俄军士兵一起守卫江河的徒涉场和渡口,在路旁和森林里伏击敌人。查理十二世和马泽帕没有预料到事态会出现这样的变化,于是对当地居民实行残酷的镇压,但其结果却激起了居民对侵略者的更大规模和更加坚决的抵抗。

俄军主力为封锁瑞军从哈尔科夫至别尔戈罗德的道路,集结在博戈杜霍夫、阿赫特尔卡、列别金和苏梅地域。瑞军的粮秣严重匮乏,迫使查理十二世于1709年春转向南方,侵入尚未遭受战争蹂躏的波尔塔瓦地区。1709年4月,瑞军集中在波尔塔瓦地域。他们先是企图从行进间夺取波尔塔瓦,随后又进行多次反复强攻,但均因遭到要塞驻防军和居民的英勇抵抗而未获成功。1709年7月8日,在波尔塔瓦战役中,俄军在彼得一世指挥下击溃了瑞军。6月30日,查理十二世的残部在佩列沃洛奇纳被缅希科夫所部各团追及,不战而降,而国王和马泽帕则率少数随从逃往奥斯曼帝国。波尔塔瓦的胜利是北方战争的转折点,它预先注定了战争的结局将有利于俄国。

第三阶段(1710~1718):俄军在乌克兰击溃查理十二世的精锐部队后,于1710年占领里加、雷瓦尔、凯克斯霍尔姆、维堡和厄塞尔岛。奥古斯特二世重新获得了波兰王位,他的军队在缅希科夫军团的协助下将克拉索夫团和列辛斯基团逐到波美拉尼亚。与此同时,一些西方强国,首先是英国,所采取的敌对的外交行动,使北方战争的进程复杂化了。英国不仅企图分裂“北方同盟”,而且于1710年春在海牙与奥地利和荷兰签订了保持“中立”的协定。同时,查理十二世还在英国和奥地利的外交援助下,成功地使奥斯曼帝国也加入了北方战争。1710年,奥斯曼帝国对俄宣战。彼得一世虽然在对普鲁特河的远征(1711)中受挫,但他以割让亚速城的代价与奥斯曼帝国达成停战协定。然而,在缔结阿德里安堡和约(1713)之前,俄国还不得不在乌克兰保持庞大的军事力量。1713年,彼得一世以一个独立的英格曼兰军(6.5万余人)的兵力,在大桡战船分舰队(200余艘舰只,装备有870门火炮)和帆船队(7艘战列舰、4艘巡航舰及其它舰船,共装备有900门火炮)的协同下,对芬兰境内的瑞军发起了坚决的进攻。1713年夏,先后占领赫尔辛福斯(赫尔辛基)和奥布(图尔库),并于同年10月17日在佩尔基纳(佩尔肯·皮亚利基亚涅)村附近的战役中重创瑞军。1714年2(3)月,戈利岑在拉波拉村附近击溃瑞军,继而占领瓦扎城(瓦沙)。由于俄国桡桨战船队在汉科角海战(1714)中获胜,瑞军被彻底逐出芬兰。

争夺西班牙王位继承权战争结束后,列强对北方战争进程的干涉加强了。俄国在外交上巧妙地利用了列强之间的矛盾和国际形势的变化,积极对抗他们的敌对行动。具有重要意义的是:彼得一世保留了从瑞典手中夺取的一些城市(里加和雷瓦尔等)的贸易和其它特权,俄国于1713年与汉堡、吕贝克和但泽(格但斯克)当局签定了协定,使他们在波罗的海享有与俄国进行“自由贸易”的权利,以及俄法普三国缔结了同盟和友好的阿姆斯特丹条约(1717)。彼得一世外交方针的大胆改变,使瑞典的外交形势急剧恶化,迫使查理十二世向俄国求和。尽管受到英国和汉诺威的外交压力和军事威胁,但俄瑞间的和约条款仍于1718~1719年在奥兰会议上达成协议。可是,查理十二世的突然去世和乌尔里卡·埃莱奥诺拉女王(英国的追随者)取得瑞典政权,致使重启战端。

结束阶段(1719~1721)。英国为了不使俄国在波罗的海沿岸站稳脚跟,于1719年8月同瑞典签订条约。根据条约,英国承担下述义务,即一旦俄国拒绝英国强行提出的由英国“调停”俄瑞两国关系的建议时,就给予瑞典军事援助。此后,汉诺威、普鲁士、萨克森和丹麦也在英国外交压力之下,与瑞典缔结了和约。英国虽未对俄宣战,但却把俄国大使逐出伦敦,并三次(1719~1721)将诺里斯海军上将的分舰队派往波罗的海,企图挑起与俄国舰队的冲突并将其歼灭。但彼得一世采取了外交措施,得以防止同英国发生战争,粉碎了英国将其它国家拉入对俄战争的企图。诺里斯未能歼灭在海岸炮兵防卫下隐蔽在港湾和宕岛群的俄国舰队。同时,俄国舰队在厄塞尔海战(1719)和格连加姆岛附近的交战(1720)中取得辉煌胜利,表明了俄国海军较之瑞典海军已占极大优势。瑞典海军在遭到重大损失后,已无力保卫本土,阻止俄国强大的登陆兵登陆(1720~1721)。1720年,瑞典同俄国恢复和谈,缔结了尼施塔特和约(1721)。

俄瑞北方战争点评

俄国在北方战争中取得胜利,圆满地结束了它为争夺波罗的海出海口而进行的长期斗争,这些胜利与彼得一世实行重大的内部改革一起使俄国成为一个强由于彼得一世实行军事改革的结果而建立的俄国正规陆军和海军在战争过程中显示出了良好的战斗素质。俄军战略的特点是达到目的的决心坚定、斗争样式灵活。彼得一世力求在野战中歼灭敌有生力量,而不是攻占要塞。他反对在敌交通线上实施徒劳无功的机动,反对采用警戒线作战体系。俄军准确地选择主要突击方向,采取改进武装斗争机动方式的方针来发展战略。正规军的行动与居民的游击活动相结合。广泛使用游动队和实施独立支队袭击,以及经常派遣骑兵骚扰敌后和歼灭孤立之敌。成功地组织了陆海军同时在数个方向上的联合行动,不断探索在同海上劲敌作战中海军的使用方法并加以采用。在北方战争中,线式战术达到了发展的高峰。同时,出现了淘汰这一战术的趋势~~开始在战斗队形的两翼集中兵力。更有效地利用多面堡和筑垒兵营内的各种火器。预备队的作用大大提高,掷弹兵作为步兵的一个新的兵种被划分出来,骑兵得到了统一(统一成龙骑兵)。炮兵第一次出现团的编制,工程兵也首次有了固定的分队编制。在步兵和骑兵中出现了兵团(旅、师、军)的编制。装备有60~80门火炮的战列舰成为舰队的基本战斗单位,而总队(33艘大桡战船)成为桡桨战船队的最高兵团。陆海军的中央指挥机关在编制上固定下来了。军事委员会在制订战争计划和指挥战争方面的作用得到了提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