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西陆军史 > 正文

爱因斯坦在中国:中方怠慢致其取消到北大讲学?

爱因斯坦等在梓园合影。前排右起:于右任、王一亭、应时、爱因斯坦、应蕙德、爱尔莎、稻垣夫人、章肃;后排右起:王传熊、曹谷冰、斐司德、稻垣、前田、张君谋、张季鸾、村田、斐司德夫人

今年是爱因斯坦诞辰140周年,在全球范围内,他和他的相对论早已家喻户晓。鲜为人知的是,爱因斯坦曾准备在北大讲学,但是由于种种误会,最终擦肩而过。

“这是一个充满遗憾的故事。”中科院研究员方在庆说,中方比日方更早向爱因斯坦发出邀请,但爱因斯坦只在访日途中,在上海来回停留了总共三天时间。没有正式访问中国,这成了爱因斯坦的“莫大痛苦”和蔡元培的“最大遗憾”。

去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出版了他在这段旅行期间的日记,有媒体称,爱因斯坦在这些日记中表现出对中国人的歧视,“令人震惊”,是一种“刻板印象”。

不过,也正是这本旅行日记,让我们看到了爱因斯坦当时对中国的真实看法,拨开了笼罩于上海之行的团团迷雾。

蔡元培诚邀爱因斯坦

1953年春,有个学历史的研究生从加利福尼亚给爱因斯坦写信,请他对“中国有无发展出现代科学”的问题发表意见,爱因斯坦在回信中写道:

所谓现代科学,是建立在两个基础上的:一是古希腊哲学家创造的形式逻辑体系,一是后来发现的通过实验找出因果关系的方式。

在我看来,人们不必对中国的贤哲们未能迈出这两步而感到惊讶。令人惊奇的是,这些成就竟然被人做出来了。

在爱因斯坦看来,中华文明缺少形式逻辑和实证研究两大传统。他恐怕没想到,一向缺乏科学头脑的中国人,却在1917至1920年代中期,迅速地,无争议地,接受了相对论,一点也不比西方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