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观察 > 正文

亲近中俄只为勾搭美欧?揭秘伊朗的投机心理

伊朗最尴尬的国情或许就在于:

从小国的视角来看,伊朗的体量太大;从大国的视角来看,伊朗又太小。

所以我们看到,伊朗既有大国的雄心壮志,又有小国的投机心理,这种矛盾的国情,也决定了伊朗首鼠两端的复杂心态。

今天的伊朗之所以成为夹缝求存的典型,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于伊朗曾经爆发过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

话说当年的巴列维王朝,因为二战后美国帮忙驱逐苏联的救命之恩,从此下定决心与美国心连心,并成为战后美国在中东的代言人,号称“中东宪兵”。

然而,由于巴列维王朝的改革肥了权贵,苦了百姓,导致伊朗局势风起云涌,尤其是按照美国蓝图推动的世俗化,也就是轰轰烈烈的“白色革命”,极大地激化了政府与教派的矛盾,于是作为什叶派穆斯林领袖的霍梅尼异军突起,并在1979年2月推翻巴列维王朝建立了伊斯兰共和国。

本来,霍梅尼的胜利,少不了美国的支持,毕竟当年就是对巴列维王朝失望透顶才决定换霍梅尼这个代理人。哪成想霍梅尼一上台,立马就成为万千什叶派穆斯林的偶像,而后霍梅尼发动宗教力量,高举伊斯兰宗教的旗帜组建政府并痛斥美国想要搞乱伊朗的罪恶行径,于是伴随着伊朗人质危机的愈演愈烈,美国和伊朗的关系也彻底反目成仇。

这样的伊朗,正是苏联喜闻乐见且朝思暮想的,毕竟“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于是勃列日涅夫政府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儿响叮当之势与伊朗取得联系,并极力畅想苏联与伊朗的美好未来。

面对苏联的橄榄枝,霍梅尼表示“不要东方,不要西方,只要伊斯兰”,一句话就将苏联拒之千里。

对于霍梅尼而言,反美本质上是工作,目的是强化宗教力量,并不意味着伊朗一定要将反美融入生活,甚至因此投向苏联的怀抱。

但问题是,伊朗人质危机的奇耻大辱以及当年美国推翻摩萨德政权的龌龊往事实在是仇深似海,这导致尽管伊朗在后来的几十年时间里多次表示要和美国修复关系,得到的永远是美国无情的闭门羹。

对于美国而言,伊朗虽然是美国在中东的铁杆兄弟,但绝不是不可或缺的唯一。但美国和伊朗反目成仇,沙特阿拉伯等国家很快补位,美国在中东的势力依然稳固,伊朗则在美国黑名单榜上有名,长期承受着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制裁和围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