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西陆军史 > 正文

谁是“中国新闻报纸之父”?

1849年,考举人不第的苏州秀才王韬接受了伦敦会传教士麦都思聘请,到上海墨海书馆工作,协助麦都思翻译《圣经》,1867年王韬到欧洲游历时,已经39岁。此行不仅于他本人意义重大,对整个中国近代历史进程也影响深远。

虽然在他之前,已有许多中国人出洋考察,最著名的如容闳、黄胜和黄宽等人,他们在西方受过现代教育,但是他们不像王韬那样饱读诗书,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这个意义上,王韬可能是近代史上第一个“既受过中国经典训练,又在西方度过一段有意义时光的中国学者”。

作为曾经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感情的读书人,王韬的离华赴欧考察,确实象征着大清帝国文明的没落。其后,以王韬为代表的一小批清朝士大夫如郭嵩焘、郑观应、薛福成等人愈来愈为欧美政治理念所吸引。他们探索西方强大的根本原因,开始抛弃大清帝国的天朝观念,致力于改造中国文明。

彼时王韬能下决心去欧洲旅行,需要很大的勇气。要不是他的雇主、香港英华书院的院长理雅各的真诚邀请,他无论如何是不敢贸然赴欧的。理雅各是近代英国著名汉学家,是第一个系统研究、翻译中国古代经典的人,将《四书》、《五经》等中国主要典籍全部译成英文,而王韬则是他的得力助手。

王韬是幸运的,当1867年12月15日轮船从香港起航时,他就遇到了两位能说几句中文的欧洲人。一个是法国医生备德,一个是德国船长坚吴。航行途中,这两位欧洲人对他很照顾,让王韬顿有他乡遇故知之感。

1868年1月,王韬抵达了欧洲的第一站——法国的马赛。又从马赛到巴黎参观。巴黎巨大的博物馆和公共图书馆,让他震撼,也让他入迷。他所看到的完全是一个新的世界图景。这个世界留给他的最大印象,除了现代工业文明之外,就是欧洲人民生活空间的公共性和开放性。不过,真正让王韬神往的还是英国。因为就是这个国家对中国发动战争,开辟通商口岸,使得王韬这样一个科举失意者在通商口岸找到了立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