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环球扫描 > 正文

中美科技脱钩后 最大阴谋亮相:别被美国骗了

为了一夜暴富的梦想,大量的人才和风险投资涌入硅谷。1995-2000年,硅谷大约创造了17.2万个高科技岗位。1994年,美国的风险投资仅为384.3亿美元,占美国GDP的0.053%;到2000年达到峰值时是990.976亿美元,占GDP的0.97%。其中,投资到互联网领域的风投金额由7.07亿美元增长到了769.84亿美元,增加了100多倍;投资到硅谷的金额则由9.98亿增加到了317.55亿美元,增加了30倍。如此庞大的人才和资金,其力量可想而知!

正如比尔·盖茨在1999年就当时的泡沫问题答记者问时所说,“它们当然是泡沫,但你们没有问到点子上。泡沫给网络行业带来了很多新资本,这必将更快地推动创新”。

网景之后,资本市场接受了新的估值模式,它基于企业长期价值的最大化,而不是短期利润的最大化。科技企业的商业模式也随之改变,“快速成长”、无视甚至追求亏损,成为互联网公司的圣经。

第二个,亚马逊。

现在被公认为伟大企业的亚马逊,在当时被视为互联网泡沫的典型代表。

亚马逊于1995年成立,2年后在纳斯达克上市,但一直未实现盈利,1999年亏损7.2亿美元,2000年亏得更多,14.1亿美元,累计债务达到20亿美元。

如果从产业的角度看,没有泡沫,亚马逊早就该破产了。当时主流观点也是这么想的,《纽约时报》说“亚马逊是一家建立在一层薄得不能再薄的泡沫上的市值200亿美元、有2100名员工的公司”,《巴伦周刊》将亚马逊评为“市场上股票被高估最多的公司”。他们认为Barnes&Noble(美国最大的实体书店)会把亚马逊彻底摧毁,将亚马逊嘲讽为“Amazon.toast” “Amazon.bomb” “Amazon.org”(亚马逊永远也无法盈利,应该用非盈利域名)。

某种程度上,他们是对的,泡沫破灭时,亚马逊一度跌去了90%以上的市值。毕竟当时没有人能想到,亚马逊会发明电子阅读器 Kindle、推出Prime会员计划、开创云计算平台AWS、制作原创电视和电影节目……

但因为泡沫,贝佐斯得以“基于长期市场领导地位,而非短期盈利和华尔街的短期反应做出投资决策”,亚马逊得以通过“烧钱”迅速建设基础设施、抢占市场份额。即使泡沫破灭后,泡沫顶峰时的融资也让亚马逊在2000年末还拥有11亿美元的现金,保证其在最低谷也能坚持一直以来的战略,继续推动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