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热点 > 正文

多种食品涉疫,“物传人”会存在吗?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消费者经采购、加工食品而感染新冠病毒的案例报道。”在1月31日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副主任李宁表示,观察全国各地对食品特别是进口食品及其外包装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检出率不到万分之一,且主要集中在食品外包装上。总体污染量也较低,“因为新冠病毒在食品的表面不会繁殖”。

各方信息显示,这批涉疫奶枣似乎不会导致“病从口入”,但相关疑问并未就此结束。

冻虾、冻肉、雪糕、鸡翅、车厘子……目前已有多种冷链食品的内外包装被检测出核酸阳性。但与以往不同,此次的涉疫乳清粉与奶枣并非冷链食品,核酸阳性的检出位置也在食物本身。

资料图:某水果店中,与车厘子放在一起的核酸检测报告。孙权 摄

另一关切随之而来:可能造成“物传人”的物品甚至食品会否越来越多?

“在这几个月,比如说在6月份之前这段时间,可能是最为重要的。”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傅华认为,随着疫苗接种数量的增加与天气逐渐转暖,国外人群特别是从事食品加工的人群感染率降低后,可能出现的“物传人”尤其是“食物传人”的情况将得到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