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观察 > 正文

美国联手四大粮商接管了全球饭碗,粮食战打响

为此,美国政府联手产业资本,做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是在国内消灭小农经济。

回顾人类近万年的种粮史,基本上都是以家庭农业为主。尼克松嫌这种方式效率太低,也不好控制,于是极力推动大农业。

所谓大农业,核心之一是集约化、机械化。换句话说,要消灭小规模种植户。

1971年,他任命厄尔·布茨为农业部长。布茨是什么人?他曾担任多家农业公司的董事,是大型农场的代言人。

布茨上任后,立刻着手淘汰家庭农业。

他在行业内招募大量的亲信,安插进农业部,并警告中小农场主:“要么变大,要么被淘汰出局。”

然后通过一系列政策打压,逼迫万千农民离开自己的土地。

对于那些留下来的农民,布茨鼓动他们,开足马力生产,不用担心大萧条,政府有补贴,而且会帮他们开拓海外市场。

被灌了迷药的农民们,个个放开手脚,大胆贷款,添置设备,扩大再生产。

一开始,他们也尝到了甜头,在“粮食大劫案”以及石油危机引发的大通胀下,全球粮价飞涨,农民们赚得盆满钵满。

但随后,80年代,政府开始加息,粮价也掉头向下。

在债务激增、粮价暴跌的双重打击下,数百万农民血本无归,挥泪离场。1950年,美国尚有560万家农场,到2006年只剩下200万家。

通过一场惨烈的运动,美国政府成功消灭了中小种植户,实现了农业产业化。

对美国政府而言,一个产业化的大农业,更容易控制;而对四大粮商而言,这场农业大跃进则让它们收获了堆积如山的粮食。

但它们并不满足,于是做了第二件事:立足于国内,瓦解他国自给自足的粮食生产方式,将其纳入帝国的生产体系。

这个时候,另一个重要人物——威廉·皮尔斯出场了。

此人1972年被尼克松任命为贸易谈判代表,后进入经济发展委员会,协助总统制定美国农业政策。

他的上一个身份是嘉吉公司副总裁。

皮尔斯一上任,就建议政府:通过粮食援助,向外国政府施压,让他们放弃大米、小麦等主粮,转而生产水果、蔬菜、蔗糖等经济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