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热点 > 正文

月薪1.4万招不到机械毕业生 中国制造的未来已经清晰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常委杨伟民表示,当前,就业存在结构性矛盾,一方面是制造业普遍缺少技术工人;另一方面,青年的失业率高。

1995年出生的全国人大代表、建筑产业工人邹彬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当前,建筑工地上确实青黄不接,施工现场大部分工友都是50后、60后。自由度较高的行业越来越多,年轻人就业选择越来越广泛,很多年轻人不愿意进入建筑行业。

江西一家制造业上市公司的人力资源负责人刘斌说,很多的技术工种已经出现了断代现象,没有年轻人去做去尝试,而国家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我国正处在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需要培育和弘扬严谨认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从而让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奇迹得以延续。

王东明认为,无论是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还是应对国际产业链供应链调整重组、维护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提高产业工人队伍素质都是基础和关键。

那么,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中国制造业能否吸引年轻人进入工厂?数字化、智能化、全球化新时代,未来的技术工人将呈现哪些独特的风采?

3月31日,73岁的艾爱国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说,掌握工艺流程的产业工人是企业急需的“香饽饽”,就算企业未来智能化、智慧化也都离不开自己的工匠。

《中国经济周刊》广泛调研发现,未来的工人将不再是我们陈旧印象中的“又脏又黑”的蓝领,他们正在告别“危繁脏重”的工作环境,掌握着专精尖的技术,成为市场上备受青睐的高端人才,享受着越来越好的就业机会,逐渐成为高收入群体,也赢得社会与政府越来越高的尊重与认可。

依靠精湛的技术,黄红军、黄红兵这对从湖南耒阳贫困家庭走出来的年轻人,不光在老家盖起了新楼房,而且正计划着在长沙置业、买车。黄红军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我有些玩得好的(同学、朋友),有的做生意,有的搞工程,还有的打工,好像都没有我过得好。我们做的工作是累了一些,但是幸福感是蛮高的。”

中联重科人力资源管理中心主任李晓虹说,随着公司智慧工厂建设不断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工人将转型为现场工程师,与技术人员将成为同一序列。

江铃集团HR领域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正在探索建立新技能人才的内部培养机制,公司内部新技能相关技术岗位均已优先向内部员工开放,帮助从事普工和传统工种的员工向新技能人才转型。

不光是黄红军兄弟这样的技术工人,新能源、集成电路、工业自动化等行业受到越来越多高学历人才的青睐,一些传统被视为蓝领性质的岗位不乏博士、海归的身影,蓝领与白领之间的分隔线正在逐渐变得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