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观察 > 正文

俄乌大战惊现微妙信号,抖露了俄罗斯的真面目

一、俄乌战争打到今天已经持续差不多九个月了,留给人们的是什么印象?最主要的一个印象是俄罗斯的战争补给能力太差了,以至于需要求助于伊朗、朝鲜这样的国家来补充弹药,这是所有人都能看得到的,背后的真相又是什么?

现代战争中大量使用自动火器,这些自动火器可以在每个小时甚至每分钟之内发射出大量的导弹、炮弹或火箭弹,这就让弹药的消耗速度非常快,这就要求在现代战争中必须建立起比传统战争更为庞大的运输体系和军工生产产能,否则自动火器就难以发挥出威力。但这是做不到的!

任何国家如果维持(与自动火器相要求的)如此庞大的运输体系和军工产能,整个国家就几乎完全成了战争机器,国家经济就会崩溃,国家财政也无法支撑,就会诱发恶性通胀导致国家破产。这一尖锐的矛盾怎么解决?俄乌战争已经给出了一个全新的思路。

有报道说,在俄军撤出赫尔松之前,俄军每天在战场上消耗大约四万发炮弹,消耗如此巨大,对仓储运输能力和军工产能就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这就是俄罗斯整个战争系统的软肋所在。此时,乌军的海马斯等远程打击系统专门打击俄罗斯的“软肋”——即军火库、桥梁等供给系统,仓储运输过程损耗过大导致俄军的供给更难以支撑战场所需,最终不得不求助于伊朗和朝鲜。

因此,目前俄军之所以如此被动,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解决不了自动火器的高消耗与运输能力和军工生产能力不匹配之间的矛盾。但乌军不同。乌军每日所消耗的炮弹大约只是俄军的八分之一到十分之一,也就是四五千发的样子。

但经军事专家评估之后认为,俄乌两军在前线的打击效果基本相近,为什么会形成这种现象?根源在于乌军火器(主要来自欧美,最典型的是美国的海马斯、法国的凯撒、德国的PZH2000等)的打击精度更高,也就是说,用高精度来提高每发炮弹的打击效果,在打击效果相近的情形下就可以大大降低弹药的消耗量,如此一来,就可以极大地减轻自动火器对后勤运输、军工产能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