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西陆国际 > 正文

以战养霸,迟早要崩,五支利箭,已射向美国

利箭之二:公职人员割席高唱反调

美国的战争恶行不仅激怒了大众,更让越来越多美国公职人员认识到自己所服务的只是一个道貌岸然的嗜血强权,因而纷纷与之割席。2023年10月,美国国务院政治军事事务局主任乔希·保罗(Josh Paul)宣布辞职,在公开信中表示自己“在过去11年里不断做出沉痛的道德妥协”,而美国加速向以色列提供致命武器的决定令他彻底“难以承受”。2024年1月,美国教育部政策顾问塔里克·哈巴什(Tariq Habash)辞职,在辞职信中怒称:“政府对无辜巴勒斯坦人所遭受的暴行视若无睹,我无法对此保持沉默。”

而本文开头提到最近辞职的美国国务院民主、人权和劳工局官员安娜尔·谢琳则直言,美国所谓“人权倡导者”的信誉几乎完全崩塌。此外,美国国际开发署逾千名官员、来自约40个政府机构的超400名工作人员也分别签署联名信,呼吁政府推动加沙地带立即停火。

这些公职人员的“愤怒暴走”,就如同给看似不可撼动的战争机器拆下一颗颗螺钉。事实一再证明,倘若一个政府丢掉了正义公理,哪怕机制看似精致严密,也逃不掉腐化衰落、众叛亲离的结局。

利箭之三:社会精英引领“反控制行动”

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美国多个社交媒体上支持巴勒斯坦的账号和内容大量消失。人权观察组织调查显示,仅2023年10月至11月,就有超1000多个照片墙(Instagram)和脸书账号因发表巴勒斯坦相关内容而被注销或屏蔽,而其中绝大多数发布的都是呼吁和平的内容。

布什内尔自焚后,《纽约时报》、美联社等美国主流媒体纷纷“低调报道”,对这一惨剧发生的原因更是遮遮掩掩,与他们2010年大肆炒作突尼斯小贩自焚事件、高呼“英雄”形成鲜明对比。这些都再次揭露了美式“言论自由”的真相——政府和利益集团按自身需要串通媒体“定制”舆论空间,所谓“言论自由”仅是合则用、不合则弃的幌子。

对于允许支持巴勒斯坦的视频传播的TikTok,美国政客更是恼羞成怒,仅用一周时间就推动国会众议院通过了所谓“TikTok剥离法案”。许多美国用户一针见血地指出,法案哪是为了保护个人数据和“国家安全”,分明是政府对民众话语权的掠夺。然而,无论美国政府如何宣扬“言论自由”,都无法改变越来越多的人正在识破其肆意操纵舆论的丑陋行径。当下,美国社会精英正在开启“反控制行动”。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萨克斯(Jeffrey Sachs)等学者撰文称在加沙问题上“美国是以色列共犯”和“屠杀的直接参与者”,撕开政府遮羞布。著名国际关系学者米尔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表示,以色列表现得像个流氓,而美国却不断替他们辩护,这是对美国非常重视的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的巨大打击。奥斯卡影后苏珊·萨兰登(Susan Sarandon)、NBA球星凯里·欧文(Kyrie Irving)等也在社交平台谴责以色列暴行,利用曝光度放大揭露真相的声量。

美联社、《华盛顿邮报》等近千名记者联名抗议,要求美西方媒体对替以“种族清洗”辩护的报道负责。不少意见领袖在社交平台发帖揭露“美国封禁TikTok是因为大量年轻人在平台上声援巴勒斯坦”,一石激起千层浪。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美国统治者们还执迷于编织“信息茧房”,掩饰自己在战争中的累累罪行,最终只能是“作茧自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