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科技 > 正文

快速迭代“武德”精进 反舰导弹迈入新阶段

作为海上“猎鲨”的主要武器弹药,反舰导弹如今已经成为世界多国普遍关注和不断列装、升级的热点兵器。

以俄罗斯为例,自2020年以来,继舰射型“锆石”高超声速导弹试验成功后,该国又进行了潜射型“锆石”的试射。其空射型“幼虫”-MD高超声速反舰导弹,也在紧锣密鼓地研制。

空舰、岸舰、舰舰和潜舰导弹一并研发,这几乎是各军事强国研发反舰导弹的“通用模式”。近程、中程和远程反舰导弹“长短搭配”,则使反舰导弹的型号、样式变得更加多元。

那么,作为对海作战的“重拳”之一,反舰导弹走过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其“乱花迷眼”般的发展背后,有着哪些共有特征?随着未来战争形态的逐渐显现,反舰导弹的“多元”特征今后会向哪些方面拓展?请看相关解读。

快速迭代,“武功”精进

与其他反舰武器如鱼雷、水雷等相比,反舰导弹自问世以来,很快便凭借着射程远、精度高、突防能力强、效费比高等优势,引起各国关注。

在多国加大投入、倾力研发下,反舰导弹围绕增大射程、提高精度、强化突防能力等方面,不断升级演进,大致经历了五代沿革。

二战后,美、苏等国推出了第一代反舰导弹,如苏联的“扫帚”“冥河”和瑞典的“罗伯特-315” 反舰导弹等。该代反舰导弹的动力系统多采用涡轮发动机或脉冲喷气发动机,以无线电指令或驾束式制导为主,一般体形较大、设备笨重,飞行速度较慢,且发射后需要对其跟踪控制。

但是,作为当时的新型海战武器,它的威力不久就为人们所知。在第三次中东战争期间,埃及海军以3枚“冥河”反舰导弹,击沉以色列海军的埃拉特号驱逐舰,各国很快意识到反舰导弹的潜力。

20世纪70年代初,法国“飞鱼”、以色列“迦伯列”、挪威“企鹅”以及苏联“海妖”等反舰导弹陆续服役,标志着第二代反舰导弹的兴起。该代反舰导弹多采用固体火箭发动机推进,体形上比第一代有所“缩水”。加上制导方式的改进,该代反舰导弹可以掠海飞行,拥有“发射后不管”的能力。

第四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海军用70余枚“迦伯列”击沉了对手近10艘舰艇;1982年的马岛之战中,“飞鱼”反舰导弹先后给英国两艘驱逐舰带去灭顶之灾。第二代反舰导弹也有短板,主要表现为射程不够远、速度不够快。

此后,美国的“捕鲸叉”“战斧”、苏联的 “沙箱”、英国的“海上大鸥”等相继问世,反舰导弹以此为标志步入第三代。该代导弹改用高效率、小型化涡喷或涡扇发动机推进,射程激增,初步具备防区外发射能力。其制导系统进一步优化,导弹命中精度提升。

此外,一弹多用和模块化等设计的运用,使反舰导弹可搭载平台增多,出现了系列化趋势。第三代反舰导弹仍以亚声速巡航飞行,随着导弹拦截技术迅速提升,该代导弹突防能力相对不足。

20世纪80年代前后,为提高反舰导弹的突防能力,各国着手研制第四代反舰导弹。苏联大力发展基于整体式火箭冲压发动机的超声速技术,所研发的“白蛉”超声速反舰导弹能以2~3马赫飞行,末段还可变轨机动,但也正是因此,“白蛉”无法大幅增大射程。美国等西方国家则遵循不同的技术路线,致力于发展隐身技术。美国研发的亚声速巡航导弹AGM-129综合使用了多种隐身技术,也因之拥有较强的突防能力。

海湾战争后,反舰导弹迎来新一轮快速发展时期,渐渐步入第五代。该代反舰导弹旨在通过注入高新技术,提高性能、优化系统、降低成本。比如,俄罗斯“俱乐部”反舰导弹采用了三级弹体的设计方案,初步实现了亚声速巡航、超声速突防。挪威的“海军打击导弹”NSM,则在隐身设计、制导体制、突防策略、命中精度、任务规划等方面全面发力,走上系列化发展的道路。

由于需求不同和出于成本等方面的考虑,各国列装的反舰导弹在型号甚至代际上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呈现出“数代共存”的多元化格局。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