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西陆频道 > 正文

河南平坟后遗症 成也平坟败也平坟

  “殡仪馆烟囱都不冒烟了”

  现在铺子里卖得最好的是大棺材,三千一副,每天都有生意。卖得最差的是骨灰盒,“一年能卖两三个。”

  4月3日,商水县殡仪馆,馆长胥建超坐着发了一天的呆。

  最近,有人开他的玩笑,说“哎呀怎么搞的?你们殡仪馆的烟囱都不冒烟了。”

  在周口,人们把“火化”叫做“爬烟囱”,在传统意义上,这不是一个好词。

  殡仪馆业务量寥寥的情况,从平坟运动结束的2013年夏天开始。

  在那之前,“平坟运动”搞得热火朝天的时候,殡仪馆也曾火爆过。

  按相关统计,当时,商水县殡仪馆每月的火化量达到三四百具,殡仪馆16辆车,每天进进出出。

  2012年商水县的汇报材料也称,截至当年的7月10日,全县火化率实现100%。

  运动结束后,火化率迅速回落。

  商水县县长杨珺曾介绍,商水县每年的死亡人数为7000人。而现在县殡仪馆每年的火化人数在300人左右,火化率仅4%。这4%,基本也都是在县城里任职的党员干部或体制内员工。

  “没平坟之前,还倡导倡导火化,平坟没做成,火化这块儿,政府都不敢管了。”胥建超说。

  现在,殡仪馆的16辆车已经停运了12辆,司机们没活干,没钱挣,都出门去找别的活计。

  殡仪馆的员工因为没事做,只好在附近开辟一块菜地,种上了蔬菜。

  胥建超说,周口市其他县殡仪馆的情况也大体相同。即使火化全免费,老百姓也不愿意,“这是农村千百年来的传统”。

  火化“生意”不好做,棺材生意却重新火热了起来。

  商水县棺材市场又重新开了张,一条街上挤下了大大小小近20个棺材铺。两米长、一米宽的大棺材摆在门口招揽生意。

  做了20年棺木生意的李长青(化名)还记得2012年风风火火的政令,政府要求一月之间铺子必须关张。

  政令执行的很彻底,棺木一条街一下子就冷清了。2012年9月,周口市上交给河南省财政厅的总结材料中就提到,区内原有的537个棺木市场已全部取缔。

  运动结束,他战战兢兢又开了门,发现已无人再来阻止。现在他铺子里卖得最好的是大棺材,三千一副,每天都能有生意。卖得最差的是骨灰盒,“一年能卖两三个。”

  他的客人里,每个月都会有买大棺材来二次装棺的——有些干部生前为做表率选择了火化,其家人又割舍不下那份传统,把骨灰盒装在棺材里,偷偷在自家田地里下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