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西陆频道 > 正文

李小龙诞辰78周年 李小龙的“饭圈文化”

  4。他通过书本学导演:在香港,李小龙与母亲重逢时,他说:“妈妈,我是个东方人,要想崭露头角,就必须在电影里打败所有的白人。”拍《猛龙过江》时,他买来了几十部与电影导演有关的书籍,独自一人承担起了整部影片的全部工作:自编、自导、自拍,亲自选定拍摄场地,自己挑演员、选服装并担任武打设计。他甚至还自己拟音。有时,他一天内甚至要拍66场戏。

  5。他曾拒绝猫王。当好莱坞对他有兴趣时,米高梅公司给了他一个与猫王埃尔维·普雷斯利合演的机会。对这位摇滚歌手来说,这是一个清除其服用麻醉品这一污点的好机会,但李小龙拒绝了这一合作。

  《龙争虎斗》剧照,李小龙成龙罕见同框

  李小龙的“饭圈文化”

  李小龙或许创造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涵盖中西乃至全世界的“饭圈文化”。

  在《参考消息》1998年8月7日的报道中,香港《亚洲周刊》给出了强大的“粉李小龙”理由:当下社会上不问是非对错、只在乎“自我感觉良好”的“反英雄”充斥,反智式“无厘头”大行其道,更不要说滥杀无辜的黑社会领袖被崇拜,形成“枭雄硬充英雄”的怪现象。

  而李小龙重气节、反邪恶的英雄形象恰好形成强烈反差,一扫道德上虚无的歪风。

  李小龙的经典形象

  对他的喜爱在日本甚至显现出了反差——“本该恨着却不可自拔地爱上”:李小龙在《精武门》中痛打日本人,竟能赢得日本影迷推崇,直到上世纪80年代仍高居日本杂志最受欢迎明星之列”。文章形象描述“三节棍、不断弹跳的脚步、瞬间发拳时吼叫、旋风般连环三腿飞扫、隆起的肌肉、拇指擦擦鼻尖的小动作,这些均是李小龙的特征,记载他的光辉。”

  对李小龙的崇拜甚至到了什么样的程度呢?

  “(上世纪)70年代李小龙几乎成为世界各地华人的英雄,马来西亚的华人也不例外,纷纷把小孩命名为小龙,可见李小龙的魅力真不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