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环球扫描 > 正文

对中国开战?印度一场豪赌 输了就万劫不复

让我们详细回顾这58年来中印实力对比的巨变:

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还击战之前一年,印度经济学家苏伦德拉·帕特尔发表论文,以严密无可辩驳的数学论证得出结论:

30年之内,摆脱了英国殖民统治的印度人均收入就能超越法国,随后便可赶超美国。他之所以得出如此结论,并非全然妄自尊大,而是基于印度当时领先于亚洲的经济实力优势。

毕竟,根据国联统计,英属印度工业生产能力早在1913—1938年间就增长了139.7%,从而跃居世界第六大工业国,数十年战火连绵的中国则没有这样的发展机会;

其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印度本土基本未受战火波及,其工业反而获得了“战争景气”的天降横财,中国则在全面抗战中山河破碎,最富庶国土全部沦入敌手,日军直到投降前一天还从国军手里夺取了一座城市。

虽然战后印巴分治,但独立建国的印度继承了原英属印度殖民地91%的工矿企业,钢铁、黄麻、造纸等产业更是全部继承。

正是当时领先于亚洲的经济实力和从英印殖民政府继承的政治影响力,赋予了印度从国家领导人到经济学家们的干云豪气,使得尼赫鲁满怀自信在《印度的发现》一书中放言:“印度以它现在所处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么就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就销声匿迹”;

在1949年10月2日给各邦首席部长的信中声称:“今天全世界都公认亚洲的未来将强烈地由印度的未来所决定。印度越来越成为亚洲的中心”。

相比之下,新中国起步时经济基础远远不如印度。

根据我在《大象之殇:从印度低烈度内战看新兴市场发展道路之争》一书中的详细整理计算,当时印度主要工业品产量、产业结构、人均GDP等指标普遍高于中国50%以上,甚至接近10倍。

比较1949年中印12种主要工业品产量及发电量,中国产量高于印度者仅有原盐、卷烟、纯碱、烧碱4项产品,其余纱、布、糖、原煤、发电量、钢、生铁、水泥、硫酸等9项印度产量均大幅超出中国。特别是钢,1949年印度产量几乎高达中国产量的9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