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观察 > 正文

“疫情流感化”谎言被戳破,美国这次立下首功

美国最近的一项研究结果,也佐证了这个观点根据美国《时代》周刊网站11月21日的报道,有科研团队利用核磁共振检查对比了过去半年有过感染史和从未有过感染史的人群,发现多数康复者脑部的恶业和脑干区域的微血管循环发生了变化。

而这两个区域,跟语言、运动等高阶认知能力有关。在此之前,这个团队就已经发现,括海马体在内的大脑边缘系统会出现变化。

这些研究,至少揭示了两个问题——好消息是,人类对“长新冠”终于有了初步的研究思路,知道该研究哪些区域了。坏消息是,“长新冠”是确定存在的,特别是反复感染的人群,有很大的几率会对包括大脑在内的人体系统产生长期影响。

说白了,你以为你面对的是“流感”,但在咳嗽流涕这些“温柔”的症状背后,你不知道,它最终会怎么改变你的身体。一次感染,就是一次赌命。那么,在未知面前,是应该按照流感处理,干脆全面共存,还是摸着石头过河,宁愿步子慢一些,根据实时影响逐步放开?

所以,把当前的奥密克戎等同于“大号流感”,其实就是对疫情的歪曲。那么防疫还有必要继续下去吗?当然有!当然了,如今的防疫现实,和前年、去年,确实是不同的,病毒的传播特点以及大众对病毒的认知、对政策的预期都在发生变化,所以我们的防疫形势势必也会不同。

但是不论如何,防疫都不是如那些鼓吹“大号流感”的人所说的,只有绝对的“封闭”和“躺平”。严格“清零”的下一步,也肯定不可能是骤然放松。别看国外现在似乎是歌照唱、舞照跳,但是当初一刀切地突然放开后,他们付出了多大的代价?

现在的宗旨就是,这个代价,哪怕我们避免不了,也要尽可能降到最低。怎么降呢?小步慢跑,逐步放松,动态精准,循序渐进地调整防疫政策!哪怕步子谨慎一点,甚至保守一点,也好过以失控为代价的冒进!这是面对14亿人口,最稳妥、最负责的一个方案了。

(责编: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