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科技 > 正文

中国一武器成真正战场杀手锏:1米厚装甲瞬间击穿

事实上,绝不会有任何一个国家愿意帮助中国这样一个潜力巨大的国家实现科技进步和现代化。不论是中苏关系的破裂还是中国与西方“蜜月期”终结之后,外国对中国采取的第一步行动便是严厉的技术封锁。只要外交政策的风向转变,一切所谓的“契约”不过是一纸空文。对于中国这样的国家来说,独立自主地发展科技事业,既是作为一个举足轻重的大国所必须要有的大国姿态,同样也是现实利弊权衡下的必然抉择——而对于中国这个从六十多年前废墟中站起来的国家来说,独立自主意味着更多的弯路、更大的困难。

中苏关系破裂时,双方有不少合作项目都尚未完成,如当时正在引进的米格-21飞机的资料尚未完全交付,苏联承诺的原子弹设计资料和样品也都还没有落实。在这样的情况下,苏联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召回了全部援华专家——尽管有各种资料显示有不少苏联专家们在回国前竭尽所能地希望多完成一些工作、多给中国学生们留下一点资料,但是更普遍的情况则是紧急地销毁大量重要技术资料。

援华专家撤走后,苏联虽然表面上仍然继续履行对中国的援助,实际上却故意扣留了部分涉及内核技术的资料,甚至在实际交付的技术资料中,也错漏百出,使中国在参考这些资料展开科研时走了不少弯路——不知是作为超级大国的苏联在细致程度上真的如此不堪,还是故意修改资料以达到别的什么目的。

可以想象,对于当时那个科研能力十分薄弱的中国来说,苏联人的所作所为给中国造成了多大的困境。但就是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中国依然完成了两弹一星的研制工作,缺乏资料的米格-21飞机也通过逆向工程手段仿制成功——这些成就主要归功于老一辈科研工作者的辛勤付出,但也与当时复杂的外部安全局势密不可分。面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军事威胁,新生的年轻共和国不得不统筹全国的力量将大量资源投入于国防安全息息相关的科研项目。

那一代的科技工作者和国家领导人都经历过新中国之前的动荡岁月,自然是卯足了劲地“抓革命促生产”:全国的统筹协作、大量的资源投入、科研人员的拼搏努力和坚定的国家意志大大促进了科技的进步,也巩固了国家的安全。

在完成苏联遗留下来的烂尾项目的过程中,中方人员不得不对苏联留下的有限的资料作详尽的分析验证以补齐缺少的资料、修正错误的资料——这个过程虽然繁琐且痛苦,但却对中国更深入地消化苏联技术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尽可能地减少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与此同时,当时还尚显稚嫩的中国科技人才队伍也得到了充分的锻炼,留学归来的科技大师们造诣愈发深厚,初出茅庐的年轻人也能够胜任一般性工作——在吃透了苏联人留下的大部分技术之后,他们开始尝试扔掉苏联的拐杖,迈向了中国科技进步的新征程。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