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科技 > 正文

现实明朗:这两个误判,印度要付出血的代价!

今年是中印建交70周年,本来两国领导人商定要联合举行70场纪念活动,但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突然爆发,中印建交70周年反而成了两国关系的多事之秋。

疫情就像催化剂,使得莫迪政府自2014年上台之后突然加速对中国的政策的调整,随后发生的加勒万流血冲突更使中印关系陷入僵局。

一、印方对中印关系的两个误判

当前,中印两国正在通过双边外交、军事等渠道协商解决边界对峙,缓和双边关系,同时也开辟了包括与印度驻华大使的对话等一些旨在加深中印相互理解的二轨对话渠道。

然而,边界对峙只是中印双边关系中诸多问题的一个集中体现,中印双方对一些基本问题的看法差距较大,很难达成共识。之所以存在这么大的差距,主要是印方对当前中印关系有两方面的误判:

一是对国际和地区政治经济格局及其走势,以及印度在其中的地位存在误判;

二是对中方在面临严峻国际压力背景下捍卫国家领土主权等核心利益的决心存在误判。

首先,对于当前的国际和地区格局,印度战略界认识到国际体系处于转型之中,其中最大的变化是中国的迅速崛起和美国的相对衰落。

他们认为,当前国际体系转型的矛盾集中体现为中美战略竞争。印度战略界认为中国成为亚洲主导国家的可能性在上升,中国要将21世纪变为“中国世纪”。

面对中国的迅速崛起,美国从奥巴马时期就开始通过双边途径并协调其盟友与伙伴对中国进行战略围堵和遏制。特朗普上台后,美国对中国的遏制进一步增强,发起中美贸易战,中国承受着巨大国际压力。

对于印度来讲,自莫迪上台之后,在印度教民族主义情绪鼓动下,印度战略界认为印度已成为世界一极,他们以此为基础运作其大国外交,希望实现“多极世界、多极亚洲”。

他们认为中国力量的迅速上升,以及中国在南亚和印度洋地区推进“一带一路”的行动“侵犯”了印度的势力范围,是要在战略上包围印度,因此其对外战略和周边政策中“制衡中国”的一面非常突出。

印度不断加强与美日澳等国的军事和战略合作,并希望推进与这些国家的经济金融合作,对冲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甚至希望在全球价值链和产业链中取代中国。

但同时,印度决策精英也企图在中国面对美国巨大压力之际,向中国施压,在边界、贸易、中巴关系、中国与南亚国家关系、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及核供应国集团等问题上获取好处。

疫情在中国爆发的时候,印度战略界幸灾乐祸,认为中国可能会一蹶不振。同时,疫情期间暴露出的印度经济对中国的严重依赖使印度中右翼势力十分震惊。

印度政府企图利用中美贸易战和中国深陷疫情之机挖中国墙角,游说在华跨国公司将产业链和价值链转移到印度,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中“去中国化”。

但不久新冠疫情全球蔓延,印度也深陷其中,而中国已从疫情中走出并开始复工复产。

印度政府由于抗疫不力,经济受到沉重打击,衰退严重,其崛起势头受挫。中国软硬实力和国际地位在疫情之后可能将更加突出,印度战略界对此忧心忡忡。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