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环球扫描 > 正文

中美协议美阴谋曝光!玩文字游戏?美国太嫩了

标志着中美关系破冰的《上海公报》是中美双方于1972年2月底在上海锦江饭店发布的,当时正值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接近尾声。实际上,早在1971年10月下旬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以总统特使的身份第二次来华,中美双方就已开始对《上海公报》的框架和内容进行谈判。美方负责人是基辛格,而中方由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双方各自先后提出了三份草案,最终就大部分内容达成了共识,而作为争议焦点的台湾问题,仍然未能谈妥。1972年2月下旬,在尼克松访华的一周时间内,中国副外长乔冠华又牵头和基辛格围绕《上海公报》展开了十一轮谈判,台湾问题成为双方耗费时间和精力最多的问题。

根据当时担任双方联络员的赵稷华回忆,针对“一个中国”原则,双方在美国态度的措辞上经历了相当长时间的拉锯交锋。在英文文本中,美方倾向用acknowledge,而中方希望用recognize,中方团队还为此专门查阅了许多大辞典,而在中文文本中,美方坚持用“认识到”,而不接受更明确的“承认”一词,双方磨了很久,最后中方接受了美方意见。

七年后,当中美在北京就《中美建交公报》展开谈判时,双方都已物是人非。代表美方谈判的是美国驻华联络处主任伍德科克,隔着太平洋遥控指挥的是美国总统和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此时已从尼克松和基辛格变成了卡特和布热津斯基。代表中方谈判的先是黄华外长,后是韩念龙副外长,而作为中方谈判策略主要决策者的是邓小平。

针对“一个中国”原则,美方提出的建交公报草案力图维持《上海公报》的模式,再次模糊处理台湾问题,而中方草案则直接包含“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这一重要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