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动态 > 正文

中国重型远程轰炸机即将问世 红色B2大猜想

相比常规亚音速轰炸机,从B58到B1B,美国轰炸机实现了由亚音速向超音速的跨越,在面对苏联日益完善的防空体系时保持了优势,但此时并未对隐身性能有过考虑,事实上即使是比B2更高端的XB70轰炸机,都是这种仅以速度“粗暴”获得突防理念的产物。

B1B则经历了B58到B1再到B1B的发展。面对苏联日益强大的防空体系与越来越现实的核威胁,B58首先实现了轰炸机的超音速飞行,B1则通过发动机自身与布局的升级,以及可变后掠翼技术的应用,进一步强化了轰炸机的超音速飞行能力,并首提战略轰炸机的超音速突防概念。随后美国认识到,像B1这种体积的轰炸机,过度追求超音速飞行能力必将造成其他性能,尤其是多用途打击能力的局限,因此当美国将轰炸机最大速度由2马赫降低至1.25马赫,并采用钛合金主体结构后,B1B诞生了。

自两次世界大战间的1921年,德国就开始了飞翼飞行器的探索,截至第三帝国即将战败的1944年已发展出Go229这种喷气式飞翼飞翼战斗机。德国帝国元帅戈林被俘后甚至说,如果再有几个月时间让Go229批量服役,德国必将赢得战争。

而到了B2,尽管它延续了B1系列轰炸机超音速突防概念,但其却远不是将飞翼结构与隐身相结合的简单产物,其宏观发展周期甚至可追溯到二战之前。1921年德国工程师阿列克山大·利比肖首先研发飞翼滑翔机;1931年,德国的霍顿兄弟研发Ho I /II飞翼滑翔机;随后霍顿兄弟在二战期间研发了Ho IX(Go 229)喷气式飞翼战斗机。有意思的是,受制于德国二战末期的资源限制,Go229在制造时大量使用了胶合板等非金属材料,在一次飞行中竟然从雷达屏幕的上消失,首次实现了战机的雷达隐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