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动态 > 正文

中国重型远程轰炸机即将问世 红色B2大猜想

尽管美国的飞翼探索晚于德国,但仍可追溯到美国参战前的1940年。与德国不同的是,美国人从很早就将飞翼定位为重型轰炸机,而当大型飞翼机与隐身技术彻底成熟后,就诞生了B2这种数十年无人超越的科幻装备。

而在大洋彼岸的美国,美国设计师诺斯罗普早在1940年就在其设计的飞机上去掉了机身机尾以验证飞翼技术(N-1M)。随后作为XB35的验证机,诺斯罗普又在N-1M的基础上研发了更大的N-9M。随着N-9M后美国飞翼飞机技术的逐渐成熟,美国接连上马了XB35(反向螺旋桨)与YB49/YRB49A【喷气动力,YRB49A由YB49发展而来,不同之处是前者在后者基础上在4 具埋装的喷气发动机舱下方吊挂了两台发动机(红圈处),打破了YB-49 “纯”飞翼的外形布局】两个空重超过40吨的重型飞翼轰炸机项目,尽管均未能获得成功,但却为日后B2的诞生奠定了良好基础。

对比美国二战后的轰炸机发展,中国在二战后,仅发展了图4(引进)、轰5(伊尔28)与轰6(图16)三款性能差异较大,技术水准较低的轰炸机,直到最新的轰6K,才得以用一款此前只被用于运输机的D30发动机改善轰炸机的载荷与航程短板。同时相比美国源于二战之前的飞翼探索,中国在该领域近乎一片空白。因此,对于军备发展方式一贯稳健的中国而言,类似B2这种方案,过大的技术风险无疑是难以接受的。

那么中国在现有轰炸机技术条件下,怎样的轰炸机方案最合适呢?答案或许会出乎大家的预料,那就是类似苏联米亚4的战略轰炸机。提到米亚4,不少人都将其归为一款失败的战略轰炸机。但事实上,米亚4的失败,只是其未达到从苏联本土起飞轰炸美国本土的要求,就其本身而言,还是会比较成功的。更为重要的是,米亚4这种从未与中国结缘的轰炸机,或许是中国最接近的重型轰炸机方案。与轰6的原型图16类似,米亚4的动力布局同样采用了机翼根部全包裹布局,不同的是,米亚4为4发,图16为双发。